明天就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一周年。一年来,炎黄子孙热切关注着奥运会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日前,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北京市长刘淇就奥运会筹办工作的有关情况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问:北京申奥成功已经一年了,请您介绍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答: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筹办初期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年来,特别是奥组委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各项筹备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
第一,2001年12月13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下设14个工作部门,有近90名工作人员。随着筹备工作的逐步展开,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各项制度。
第二,制定和发布了《北京奥运会行动规划》,明确了今后6年的奥运会筹办工作的主要任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今年3月28日,《北京奥运会行动规划》正式向海内外公布征求意见。这个规划包括一个总体规划和环境、交通、场馆、科技、文化等9个专项规划,体现了“以发展助奥运,以奥运促发展”的基本思路,标志着北京进入一个以筹办奥运为特点的加速发展时期。
第三,今年4月,我们成立了奥运场馆建设协调委员会,就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两地的总体规划进行公开招标。177家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报名竞标。截止到7月2日,共收到国内外设计单位送来的方案91个。其中奥林匹克公园的方案57个,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方案34个。这些方案中,来自境外的34个,境内的41个,境内外合作的15个。现在评审工作已经开始,很快就会拿出成果。今年9月将对部分场馆、设施开展项目法人招投标。奥林匹克公园土地一级开发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第四,组委会与国际奥委会及其协调委员会的良好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今年初,北京奥组委代表团考察了盐湖城冬奥会,并向国际奥委会执委和全体委员做了工作汇报。今年4月,维尔布鲁根先生率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工作组访问北京,听取了我们对场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奥运、市场开发等8方面的工作情况介绍。下个月,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将派10个工作组同组委会有关部门进行工作会谈。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筹办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给予了很高评价。
第五,积极开展各类形象宣传活动,启动北京2008年奥运会形象与景观工程。7月3日,组委会正式启动了2008年奥运会会徽标志设计的征集工作。我们还开展了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活动,同境内外媒体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总的来说,这一段筹办工作进展是顺利的,思路是清晰的,措施也是扎实的。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紧落实《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的各项任务;二是继续高效扎实地推进场馆建设;三是深入细致地做好市场开发的前期准备;四是进一步加强奥组委工作队伍的建设。
问:北京奥运会如何贯彻“节俭办奥运”、“开放办奥运”的工作方针?
答: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筹办奥运会要节俭务实,不求奢华。最近,国际奥委会也正在讨论适当控制奥运规模、降低奥运风险和举办成本问题。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更要强调节俭、务实,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制定了场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奥运会需要的同时,充分注重节约和赛后利用。能够利用现有场馆进行改建、扩建的就不新建;能搞临时性场馆的就不搞永久性场馆等等。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为了体现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我们设立了独立于组委会的奥运监察委员会,在组委会内部设立了监察审计部,在场馆建设协调委员会内部设立了监察审计室,对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同时我们制定了重大事项公布制度,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奥运筹办的全过程,使奥运成为阳光工程。
在开放办奥运方面,我们提出要塑造首都改革创新和全方位开放新形象。场馆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向海内外公开招标;人力资源开发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我们还要聘请有经验的外国专家参与筹办奥运会的工作。
问:“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理念,请问北京在实现“人文奥运”方面有哪些新思路?
答:北京申奥成功后,市民关注程度最高的就是“人文奥运”,提出的建议也最多。中国人民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人文奥运”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一大亮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一是从弘扬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角度。比如在原则新建场馆、奥运村、新闻中心和交通、通讯、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要充分考虑有利于奥林匹克大家庭和观众的需要,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活、训练、比赛和采访环境;二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体现。包括充分利用圣火传递,开、闭幕式等奥林匹克仪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进行各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文化交流活动。
同时,北京作为正在快速迈向国际大都市行列的城市,在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全面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保护旧皇城、传统城市中轴线、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文物、历史城市水系以及古城基本格局,永保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问:北京奥组委将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机制,保证高效运转,不辱使命?
答:对于我们来说,筹办奥运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任务。未来几年,奥组委将在奥运会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指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大力支持下,既要充分发挥我们体制优势,博采众家之长,高水平完成各项筹办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及其协调委员会的沟通与合作,按照《奥林匹克宪章》和《主办城市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我们的国情,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家筹办奥运的新路子。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决策机构,在组委会内部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我们还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素质高、有拼搏精神、乐于奉献的工作队伍,进入组委会要经过严格选拔程序,组委会工作人员要接受业务知识的专项培训。
问: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如何体现全民参与、全国受益?
答:我认为可以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奥运场馆建设将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所有具备条件的企业都可以公平地参与投标、建设,从中受益;二、国内的一些企业有机会成为组委会的合作伙伴,通过合作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三、奥运会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直接受益;四、奥运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志愿者活动等会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公民的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五、利用奥运会创名牌是奥运会留给主办国的一笔财富,希望国内的企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创造出闻名全国、全球的品牌。
问:筹办奥运会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推动实现首都现代化的进程?
答: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上,贾庆林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构想,是新一届市委和全市各级党组织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新北京”,就是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框架,进而为实现第二、第三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新奥运”,就是全力做好举办奥运会的一切必备工作,全面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为中国及世界体育留下独特的遗产。
实现“新北京、新奥运”和“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助奥运”,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针。奥运会为北京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是筹办奥运会将极大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强有力地拉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北京将在城市基础设施、体育设施,环境治理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规模巨大的投资;二是筹办奥运会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在绿色奥运方面,北京市将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和大规模绿化建设等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筹办奥运会将促进首都信息产业的发展,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四是筹办奥运会将为中国和北京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的体育产业产值可达到300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也将明显增加。
此外,筹办奥运会还将加快旅游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第三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问:刚刚结束的韩日世界杯、盐湖城冬奥会等国际大赛对2008年奥运会有何借鉴意义?
答:韩日世界杯和盐湖城冬奥会都很成功,对我们筹备奥运会都有学习借鉴意义。比如,盐湖城冬奥会70%的比赛场馆是临时性建筑,有效节约了资金,也较好地解决了赛后利用问题。充分发挥了互联网作用,盐湖城冬奥会80%的门票是通过互联网销售的,90%的志愿者是通过互联网招募的。志愿者的组织和培训很有成效,在工作中表现了良好的素质,对提高盐湖城的整体形象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这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问:作为奥组委主席,您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您对克服筹办过程中的困难是否充满信心?
答: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北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最缺少的是经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很快,规则也在不断地调整,需要我们去适应。过去几届奥运会像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和悉尼奥运会办得都很有特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各个城市所在国家的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运作模式也不同,有些经验和做法缺少普遍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重新探索。
另一个担心是时间不够用。国际奥委会提前7年确定奥运会举办城市,是在总结了历届奥运会筹备周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必须详细制定工作规划,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不能走弯路,不能犯大的错误,这样才能确保奥运会的筹办工作进展顺利,万无一失。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考虑比较多的,就是机制创新。如何建立一个既能聚集优秀人才,又能使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机制,是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的重要基础。
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筹办奥运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在全国人民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能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努力实现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的目标,为中国及世界体育留下独特的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人民网北京7月11日讯)作者:人民网记者 阎晓明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