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牧
奥运会回到娘家雅典,不说说顾拜旦老先生的功绩是说不过去的。
虽然他老先生为现代奥运会确立的许多原则——诸如业余原则、非商业化原则大都被废弃,但看看世界体坛取得过令人信服成就的运动员,多半还是遵循了这些原则的人。
奥运会有条原则——只记个人名次,不记团体名次。这个原则强调的是竞赛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能力较量,而不是国家之间的较量。只有当竞赛是在个人之间进行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平等。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乒乓球队厉害,动不动就把七块金牌席卷一空,这样的场面看多了是否味同嚼蜡不说,这里只说说乒乓球在中国,能不能算个人项目?
我以为乒乓球在中国基本上不能算个人项目,“让球传统”就不说了,仅以“个人成就”论,中国哪个选手敢说自己的成绩完全靠个人的天赋努力而来?中国的乒乓球选手就像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它的产品质量的确很高也很稳定,但他们又都是可以随意替换的,缺乏个性的产品。
放眼世界乒乓球运动史,能让我由衷佩服的,也就一个瓦尔德内尔。寰视宇内,有哪个乒乓选手能像瓦尔德内尔那样敬业,那样长盛不衰?如果单项运动也评世界最佳,20世纪最杰出的乒乓球选手,恐怕非老瓦莫属吧。
在竞技史上,像老瓦这样的人物不多。唯其不多,才令人佩服,其取得的成也更具有个人性,而不是一种训练体制的胜利。
吴清源也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上个世纪前半叶,吴清源孤身东渡,一人打遍日本无敌手,当年日本的右翼势力大感面上无光,所以祭出强迫吴清源“归化”(改变国籍)的茅招,好像吴清源改了国籍——成了日本人,面子上就过得过去了,封个“昭和棋圣”也不难堪了。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昭和棋圣”的名目能算什么呢?在现代世界围棋史上,要以对围棋艺术的开拓性贡献和成就论,他老先生自称第二,哪个好意思自称第一?上下几千年,又有哪个棋手能以八十高龄还在思索“21世纪的布局”?
在任何领域,本人只欣赏特立独行的好汉,不屑打群架的路数。缺乏个性特征的运动成绩最终都会褪色,它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兵营式的训练模式造就过斯巴达城邦的强盛,但它从未有过雅典的创造性的辉煌。
没有斯巴达,古希腊文化丝毫无损,而没有雅典,古希腊就什么都不是。因为斯巴达的士兵是机器是零件,而在雅典娜人眼中,最美的就是人本身,他的优雅和他的个性。在雅典,“人”是大写的。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