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年》在美国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引起大的轰动。《波士顿环球报》分析了种种原因,首先认为这只是一些非专业人士拍摄的电影而已。尽管导演是詹姆斯-D-斯特恩(经导演过《极限乔丹》)和新人导演亚当-德尔-德奥,但是“演员”均是非专业的,仅仅是一部NBA记录片而已。
这部记录片的中心人物是中国的超级球星姚明,并且把全部目光聚集在这名大个子球员上。对于大多数电影观众来说,这部电影缺少一些生活的元素,电影涉及到他和翻译科林-潘的关系的地方显然是太少了。对于那些不太了解篮球的观众来说,姚明只是一个出身在中国上海的方脸高中锋而已。
当姚明22岁的时候,他以2002年状元秀的身份登陆美国,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那时起,大多数美国人就通过姚明与侏儒特洛伊合拍的苹果电脑的广告以及Visa银行卡的广告而了解了这位球星,所以无论他在国内还是在海外表现出的运动能力都不会令人惊讶。
尽管《姚明年》也不时展示了中美的文化冲突、职业体育的商业化趋势,但是它讲述的重点仍然是一个7英尺6英寸的大个子是如何承担国家荣誉感的故事。这个大个子首先寻找在德克萨斯州生存的方式,随后在巴克利的奚落和嘲讽中,勇敢地站出来和当时的霸主奥尼尔“对决”。
不幸的是,“灰姑娘的故事”突然到这里结束了,这部纪事片仅仅介绍了姚明新秀赛季的故事,而姚明这一年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事实上,姚明在NBA职业生涯第二年和第三年才慢慢登上大舞台。所以,时空上的局限性(题材的陈旧)也是这部电影没有引起轰动的原因之一。
影片的成功之处正好在于一些生活的细节,讲述和蔼可亲的科林-潘和安静的姚明的那段友谊,科林-潘为姚明解释比赛秩序册、战术安排和担任记者招待会的助手,而且是姚明在美国生活的指路人,包括解释感恩节等美国的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是影片的切入点。
科林-潘在记录片中的角色是非常真实的,但是制片人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他、以及他和姚明的那段真挚的友谊上,因此没有大胆把科林-潘从姚明的影子中释放出来。如果影片由另外人来导演,必将把重点放在这段不寻常的友谊上,而不是一个还未实现的“篮球梦”上,那样《姚明年》将比现在要成功得多。(小天)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