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13日体育专电 记者李灿 石永红 肖春飞
钟山溢彩,秦淮欢歌。10月12日20时50分,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开幕。
历经56年、自强不息的共和国体育之路,又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竞技体育:从被人讥讽到受人敬重
在旧中国,中国人被讥讽为“东亚病夫”,体育水平极其落后,参加过三届奥运会,均未获得奖牌。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写了中国体育的历史。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新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和关怀体育事业。他们不仅是体育事业的领导者、推动者,也是体育活动的实践者。
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798个,创造世界纪录1119次。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总数第二名,连续6届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中国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上一支耀眼夺目的重要力量。
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时,中国在世界上只有乒乓球等个别优势项目,世界级优秀运动员也只有容国团、陈镜开、郑凤荣等少数人。而今天,中国人已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女子举重、女子排球等许多项目中占据优势;姚明、刘翔、伏明霞、李宁、郎平、邓亚萍、王军霞……大批中国健儿成为世界巨星。近代体育运动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中国人普遍喜爱,积极参与。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正式比赛项目共有32个大项、357个小项,已与奥运会全面接轨。
时光倒回56年之前,这一切恍如梦境。
全民健身:人均期望寿命从35岁到71·8岁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主席1952年的题词,为群众体育活动带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骑马、射箭、摔跤、龙舟、围棋、达瓦孜、竹摔……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良体育传统,发扬光大了。
第一届全军运动会、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会、第一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首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首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新中国创造了多少这样的第一和首届!
为了人民的健康,56年间,已有8套广播体操先后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国成年人体质检测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次第颁布。
万人马拉松比赛、万人太极拳表演、威风锣鼓大赛;路边秧歌队、公园健身迷、小区晨练者;从山区到平川,从水乡到草原,中国老百姓的健身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精彩!
56年来,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已由35岁提高到71.8岁。目前全国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7%。各类体育场馆已达85万个,是建国初期的200多倍。
“我非常赞赏中国政府在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做法。”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由衷赞叹。
对外开放:从尴尬前行到融入世界
1932年,作为中国运动员的唯一代表,刘长春参加了第10届奥运会短跑比赛。他在预赛中即被淘汰,连参赛费用也是由别人资助。中国体育迈向世界的第一步是如此的艰辛和尴尬。
1952年,新中国参加了第15届奥运会。7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乒乓外交”成为体育促进外交、外交促进体育的佳话。1984年,重返国际奥委会的中国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2001年,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体育交流空前活跃。米卢、施拉普纳、李昌镐等大批国外教练员、运动员出现在中国各类赛场;蔡振华、郎平、李月久等许多中国体坛精英出国留学、献技,又回国领军。以姚明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选手加盟国外比赛,把中国实力和中国形象推广到全世界。
据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介绍,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国先后加入了77个世界体育组织和48个亚洲体育组织,共有152人在93个国际和亚洲体育组织中担任各种领导职务。
道路曲折:从坎坷到兴盛
新中国的体育,见证了新中国的辉煌,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坎坷。
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的大型团体操被命名为“全民同庆”,团体操第一部分为“幸福儿童”。从资料照片上看,一群小女孩正在欢快地跳绳。的确,与旧中国相比,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不少人饿死。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仅河南信阳地区就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
60年代中期,正当中国体育大军高歌猛进之际,九州大地却遭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场地荒芜,功臣屈死,名将与教练改行,体校和运动队解散。世界大赛不复见中国健儿,多年奋斗成果被摧毁殆尽!第二、第三届全运会之间,竟然长隔10年!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的崛起势头远猛于前三十年。全运会作为中国体育的一个缩影,水平和影响日益提升,不仅每隔四年定期举行,而且争办省市越来越多。十运会是第一个通过申办方式确定承办省市的全运会,江苏也是第一个继京、沪、粤之后承办全运会主体比赛的省市。十运会吸引了空前之多的国外记者前来采访,也反应了纯国内比赛性质的全运会已初步具有了国际影响力。
历史已经证明:国运盛,体育兴,是一条永恒的真理。
体育改革:从单一体制到职业体育、文化消费
中国体育长期以来是国家拨款、专业体制,社会化程度偏低,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从80年代起,体育界迈开改革步伐。俱乐部制、主客场制、运动员转会制、甲级联赛、体育彩票、用申办方式确定全运会承办地……体育的内涵日趋丰富。
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体育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开始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体育相结合的新格局。体育经费剧增,体育市场火爆,体坛新秀如雨后春笋,众多老将的运动生命大大延长。“李宁牌”畅销全球,印证了体育产业欣欣向荣;邓亚萍攻读博士,大批运动健儿告别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攀岩、蹦极,国人运动方式花样翻新。体育欣赏和体育消费渐成人们的生活习惯。花钱买健康也有成为社会时尚的趋势。
毋庸讳言,当今中国体坛赛风不正、违反赛纪的事件时有发生。假球、黑哨、让拳、斗殴等已影响到中国体育的声誉和发展,非花大力气整治不可。如何破除狭隘,力戒浮华,营造健康的体育文化,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体育精神:从为国争光到更快、更高、更强
对中国人来说,体育,从来不是单纯的强身健体,而总是被赋予强烈的精神意义、社会使命。
1959年,当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时,国人心中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引发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潮。
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或文体表演的命名,在毛泽东时代,是“革命赞歌”;改革开放之初,是“新的长征”;第七、八、九届全运会,则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爱我中华”“祖国万岁”和“盛世中华”。十运会开幕式的大型文体表演“时代交响”,生动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
从为国争光到更快、更高、更强,是中华体育精神逐步形成的一条清晰脉络,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体育的内涵和真谛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丰满的理解和实践。
人生最贵是精神。应该看到,就13亿人口整体而言,中国还远远算不上一个体育强国。我们在许多方面的运动水平和体育观念还相当落后!不论是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还是 “更快,更高,更强”“公平”“参与”的奥运精神,永远是中国体育事业的旗帜。
十运会已经开始,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56年几度辉煌,又历经风雨的共和国体育之路必将继续延伸,中国体育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