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大限辽足终于没能安全度过,转让以彻底的失败告终。这种结果并非在意料之外,辽足能够获得足协大赦而转让成功那才堪称奇迹。一个负债2000万以上,而且债务不清、经营混乱,产权模糊,又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问题”的俱乐部,能够苟延残喘活到今天已经是万幸,如果再通过左手换右手似的“转让”金蝉脱壳,得以顺利避债,无疑会给混乱的中国足坛又添上浓浓的一笔。 尽管辽足仍处于风口浪尖,前途未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辽足决不会像冠城一样死掉,或者说决不能让辽足死掉。
中国足协不希望辽足死掉
从表面上看,是谢亚龙最后时刻出手叫停转让,陷辽足于万劫不覆境地。实际上足协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辽足的债务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牵扯利益群体广泛。如果此时允许辽足转让,不仅让债主们讨债无望而激起公愤,而且会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转让有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与法律责任,是足协不愿看到也承担不起的。况且,为不让中超在06赛季继续“裸奔”,足协在中超冠名一事上倾尽全力,已到关键时刻。如果中超球队数量一减再减,超出赞助商的承受底线,让近千万美元付之东流,对于中国足球将会是百害而无一利。若辽足不明不白的死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派系问题,更是授人以柄。因此,中国足协尽管叫停转让,但不会给辽足注册造成很大麻烦。另一方面,辽足能够继续征战中超,也使自己再次起死回生具备了前提条件。
辽宁省体育局不允许辽足死掉
作为辽宁体育的品牌,辽足的生死已经超出了单纯体育的范畴。如果让有过十连冠辉煌的辽足如同后娘养的冠城一样消失,不仅会沦为全国人民的笑柄,更是与辽宁构建和谐社会、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所以,辽宁省体育局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辽足被一个“钱”字砸死,让曾经的金字招牌给自己脸上抹黑。而产权关系上作为二股东的体院更不会袖手旁观。于是,救辽足于水火,便成为省体育局之己任,顺理成章地纳入到了辽宁体育复兴的洪流之中。在相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省体育局再一次强势介入成为必然,也为辽足了却生死之忧。
辽宁球迷不愿看到辽足死掉
众所周知,拥有三支中超球队的辽宁有着雄厚的球迷基础。无数的辽宁球迷是伴随着辽足的兴衰一步步走过来的。在辽宁球迷中,更是涌现出了罗西等在全国球迷中响当当的领袖人物。每当辽足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总有众多球迷为之奔走呼号。在辽足转让失败之际,球迷代表找到孙永言表达心声,甚至扬言诉中国足协于法律。其实球迷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辽足能健康的活下去。民心不可违,无法想像,如果辽足在内忧外患饥寒交迫中死去,将给辽宁足坛带来怎样的震动。
既然不能让辽足轻易死掉,那么如何让它活下去呢?目前,摆在辽足面前有托管和破产两条路。对于前者,通过职能部门的行政手段缓解燃眉之急,是辽足屡试不爽的办法。但是,如果进行托管,巨大的债务危机和混乱的经营管理,将成为省体育局托管最为棘手的问题。而且,辽足管理层在人事上也必然要进行一次大面积的重组、洗牌。受制于盘根错杂的股权关系,张曙光能否识时务将辽足拱手相让也未尝可知。如果辽足选择破产,以达到凤凰涅磐烈火中重生之效。那么,新辽足可以甩开“历史包袱”轻松上路,而旧辽足的债主们却哭都找不着调。何况在债权关系等诸多问题没有妥善解决的前提下,能否申请破产还是个未知数。号称全国第一个职业化运作的足球俱乐部以申请破产作为结局,对前途似锦的孙永言来讲,这比打一个耳光都难受。所以,省体育局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此下策。
对辽足进行名义上的托管,并借此机会,理顺俱乐部各种纷杂关系;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赞助商,恢复资金链条,实现辽足真正本地化,应该是救急之法。至于以后的事情,只能套用一句俗语,那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赵鑫明)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