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板砖”,需再次表明对邹春兰深深的同情。更感欣慰的是,据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和吉林省体育局都已对邹春兰的情况表示了关心,并有进一步的动作。
退役,是每位运动员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是自然规律。而邹春兰引起的反响之所以这么大,是由于她遇到的特殊情况。 从全国冠军到搓澡工,反差固然很大,但假如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对她造成的身体损伤,也不会使她处于舆论同情的中心。换句话说,“遗留问题”是火药,“搓澡工”是火索,一是因,一为果。如果小邹现在是在政府机关或是外企什么的地方上班,引起的“不平则鸣”也不会这么强烈。然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这方面不了解任何情况的笔者,是没有权利说什么的。能够谈点想法的,只能是对此事外延的一点主观思考。
我以为,邹春兰的遭际使我们再一次感到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压力,感到了在役运动员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与危机意识。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退役选手的出路无非这么主要几条:1、留队任教;2、就近在体育系统做行政工作;3、上大学;4、下海经商;5、出国学习或任教。此外,就是在社会中重新物色岗位了。而据资料显示,能留队或留在体育部门的比例,不到5%,毕竟僧多粥少,位置有限。而比例最大的却几乎是做生意、开馆子。体育再就业,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据披露,今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达416万人,据市场预测,将会有80万左右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据统计,2004年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3年低零点一个百分点。这是近十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首次呈现下降趋势。而即使出现这样好的成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2005年失业率的目标是,力争控制在4.6%以内,但从形势分析来看,2005年失业率高于2004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专家告诫: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就业与再就业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而是一件长期相伴并时刻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
要看到,对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虽然从体育总局到各地方体育部门,都有一些关怀性的政策与文件,譬如同教育部门合作的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大学深造政策、与地方合作的推荐再就业政策等,都有力地解决了许许多多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否则,若这一问题无人管,像网上有些人指责的什么是“只问金牌”、“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话,那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人自愿加入体育队伍吗?)。但是,也需看到,体育部门毕竟不是社会劳动资源掌控部门,能量再大,挂一漏万,也不可能为每一位退役选手都安排好合适满意的新工作。因此,很多情况下,就只能靠选手们自己的努力与运气了。
《京华时报》日前在一篇女足姑娘“退役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文章中写道:退役后如何生存更是困扰着女足姑娘。除了个别较有名气的队员可以去足协或体育局上班外,其他队员都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又不了解社会,大部分女足队员退役后找工作四处碰壁。两年前,记者曾经接触过很有代表性的一名退役球员。当时已退役半年的她正赋闲在家,因为根本找不到工作。“退役后每个人就给了几千块钱,当做退役费。我们队没有在国内比赛中获得过前三名,所以也没有健将证,也不能去上学,我们那一批人只能自觅出路。”
记者曾经造访她的家,全家5口人就挤在一个30平方米的屋子里,父母全部下岗,身体也并不好。“我下面还有弟弟和妹妹,一个在上学,一个已经上班了,就我这个当姐姐的一点儿出息都没有,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她无奈地摇摇头,眼神极其茫然看不到未来。她告诉记者,在刚刚退役时,曾经有人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在当地一家超市门口看自行车,虽然薪水不多,但还可以养活自己。可惜还没上班,就被人托关系给顶了。“我们没上过什么学,连正经的文凭都没有,不踢球,就什么都没有了。”
从邹春兰到女足姑娘,我们同情,却往往又爱莫能助…… (责任编辑: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