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G杯看世界棋坛动向
作者:秦风
近来最大的热点无疑是第11届LG杯的比赛了。 两轮下来,中韩两军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中韩媒体也发出了态度迥异的两番评论,日本军团则仍是一贯的难有出彩表现,倒是中国台北棋手的表现令人稍感意外。进入八强的棋手大家都知道了,中国古力、陈耀烨、胡耀宇、谢赫,韩国李昌镐、赵汉乘、洪旻杓以及中国台北周俊勋。
罗洗河击退李昌镐获得第10届三星杯仿佛寻到了一把劈竹的刀,一阵劈啪之声响来,此前几乎不让世界大赛冠军旁落的韩国队在已经结束的五大赛事(三星杯、LG杯、农心杯、中韩对抗赛、CSK杯)中无一问鼎。一向高傲的韩国精英们顿时无所适从起来,纷纷表态,不惜冒出噬血啖肉之词,意欲翻身为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壁十年的中国棋手终非鱼肉,这番态势在此次LG杯表现无遗。
但这并非说中国围棋已经远远的甩开了对手,只能说是在冰川崩裂的初期,威力要盛于其本身。短短的半年足以证明中国围棋已非往昔,但不足以证明中国围棋位列第一。我们尚需要一段长远的时期来予以证明这点。
若此,我们且成本届LG杯来看看世界棋坛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一、关于LG杯的赛制改革。
韩国主办的世界大赛赛制改革一直是引入注目的大问题,甚至有些时候朝令夕改,令人震惊,以致有些时候爱好者称这种改革为“盘外招”。
首先看种子棋手名额分配的问题。世界大赛名额的分配一直是争议颇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LG杯上表现尤盛。从1998年的第2届到2005年的第9届,LG杯世界棋王战的本赛参赛棋手为24名。在指定本赛棋手名额上,韩国一直遥遥领先。在前6届24名棋手中韩国占6至8名,第7至第9届韩国参赛棋手达到12名。LG杯前9届制定的种子棋手名额分配政策是:上届前四名、韩国8名、中国4名、日本5名、北美1名、欧洲1名、中国台北1名,一共24人。第10届开始将本赛名额扩大到32名,其中16名通过预选产生,上届的种子棋手名额只给冠军和亚军。这届下来,中国古力、陈耀烨包揽了冠亚军,意味着中国棋手获得了必然的两个种子棋手名额,经过一番苦苦思索,第11届LG杯主办方开始修改规则,追加了一条“除韩国外,包括上届种子(冠军和亚军)棋手在内的各国参赛种子棋手的名额总数不得超过5名”,因而本届中国棋手实际上只分配到了总共16个种子选手的3个席位。此前韩媒体曾表示这个分配方案是针对春兰杯的分配名额来的,但纵观前10届LG杯的分配名额,我们不得不佩服韩媒体颠倒事实的能力。关于名额分配还有一个大的变动,就是欧美棋手不再享受种子棋手的待遇,全部参加预选。对于此次改革,韩国《朝鲜日报》发表评论说:“目前来说,在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世界联盟管理围棋界的情况下,各国举办的世界棋战都是以本国为中心,优先考虑到本国围棋事业的兴盛之路。如果对手弱,可能就会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如果对手强,就会想方设法限制、控制、削弱对手。参赛名额的分配方式也就成为世界围棋三大强国为了向其他两国显示本国围棋的强大一面而使用的一个小道具。因此,各国举办围棋比赛时不要过于考虑到比赛的分配方式,而是要以坦坦荡荡的胸怀彰显围棋的比赛内容。这才是围棋界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今年LG杯还有一项比较大的改制,就是要求参赛棋手遵守“集中就餐制”。当然,这个政策本身而言,是对大赛纪律的一个明确和严肃,本身无可厚非,何况这并非单独针对中国棋手来实行,但凡参赛棋手(包括韩国棋手)都得遵行,倒也公平。但其列举的理由则难免让人反胃。《朝鲜日报》27日报道,李世石曾对去年10月19日在北京顺义东方太阳城进行的第十届LG杯半决赛颇有怨言,称——“本来是一盘非常复杂的棋局。
我很奇怪的是下午续战的时候,对手(中国古力七段——编者注)竟然应对得天衣无缝,弄得我不知所措……”首先,我们对这番话的出处表示怀疑,稍有常识的棋手都知道,在棋局进行中,依靠半途一两手的“支招”往往适得其反;其次,以李世石的风格,对于这些节外生枝的东西向来不屑关注,他自己就曾经在午餐时间里跑网上看崔哲瀚的评棋。如果不是李世石本人站出来承认这番话,倒是更有理由认为这是韩媒体有意在利用李世石的影响在做文章。
(责任编辑:小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