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积粮,缓称王
作者:莫小石
近来在国际棋战中,中国棋手势如破竹的取得了数个战役的胜利。而一直以来习惯了包揽冠军的韩国队已经数月不知道冠军滋味为何了。
这样的胜利在近10年来还从来没有过,也从来不曾想到过。 正应了一句流行的话语:“幸福来得如此突然”。罗洗河在三星杯中击败李昌镐夺得三星杯冠军的时候,人们还只能将其称为“意外”,古力击退盟友陈耀烨夺得LG杯的时候,人们仅仅称其为“幸运”,殆至中国军团接二连三的在众多战役中几乎取得全面的胜果,一时之间的评论如潮般反转风云,用词便不是那么的客气了,仿佛“韩流”一夜之间变成了落水狗,讨论的均是如何来将剩勇追余寇了。
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冷静。目前代表着韩国围棋实力的新“四大天王”并非老弱病残之辈,手握17个世界冠军的李昌镐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人,正如王汝南所言,单打独斗别的棋手还不能超越他;手握6个世界冠军的李世石仍然是任何一个棋手所不能轻视的;朴永训、崔哲瀚虽然不能说对中国棋手占据优势,但构成威胁是毫无疑问的。要从中国棋手中举4人与之进行对抗,几乎不能排出必胜阵容,甚至胜算不高。
以上升势头论,中国围棋更是处于突破瓶颈的关键时刻。一两次的夺冠,并不能说明是突破瓶颈,只能说是在突破瓶颈的临界点,如果在这个时候松一口气,等待的命运将是无穷的苦果,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围棋的发展历程上教训尤深。
1985年,中日擂台赛创办之初,一向以老大自居的日本棋界几乎没有考虑过失败,但在中国队“铁门”聂卫平的顽强拼搏下,凭借他的9连胜中国队硬是连胜三届。
1988年首届富士通杯,聂卫平在四强不敌林海峰,随后战胜小林光一取得第三名。这样的成绩对于积弱已久的中国围棋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聂卫平亦是凭借这样的成绩,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了“棋圣”称号。
在当时的棋界和媒体看来,聂卫平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世界第一人了,而应运而生的应氏杯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中举办,创办人应昌期先生更是毫不讳言的声称:创办应氏杯就是希望聂卫平夺冠。
那时的舆论从来没有觉得聂卫平会输,尤其是进入决赛之后,发现对手曹薰铉是来自尚不知围棋水平几何的韩国。
决赛2-1领先之后,包括聂卫平在内的中国人,尤其是媒体,都认为应氏杯冠军非聂卫平所属了,加冕只是时间问题。
但遗憾的是,这个时间表一直没有等到聂卫平有机会来填写。过热的追捧之后,等到的是中国围棋继续在冰层苦苦探索和韩国围棋破冰而出引领棋坛的结果。
平心而论,擂台赛的连胜并不能认为聂卫平已经完全超越了日本的一流棋手,在这三届擂台赛期间,聂卫平在中日双边交流的一些比赛中,相继输给了加藤正夫、武宫正树、石田芳夫等人。
有时候,棋手的命运更象是一场宿命,由于某局棋而决定了一生。失去应氏杯之后,在次年(1989年)的富士通,聂卫平首轮不敌日本王铭琬,1990年重振旗鼓终于进入富士通杯决赛,但被林海峰一记重拳击退。当他再次获得巅峰决战的机会,已经是1995年的东洋证券杯了,遭遇当时正在崛起的马晓春,再次憾败,彻底告别世界棋坛一线战场。
回顾聂卫平的这段历史,不仅产生很多的“如果”,但命运没有回头的机会,这些如果只能成为历史教训,有待后人吸取……
随后媒体将目光聚焦在接过“接力棒”的马晓春身上。
1995年前,马晓春的国际成绩乏善可陈,在如火如荼的中日擂台赛上,他几乎难有建功表现。在中日名人战中,前4届对小林光一八连败,历经锤炼之后翻身道情终于走到世界棋坛的一流行列,对“宿敌”小林光一此后亦是鲜有败绩。那时的目光仍然聚集在日本第一人的身上,以为取得这样的成绩,当是金光大道。
1995年5月,马晓春在第六届东洋证券杯中以3-1战胜聂卫平,获得中国首个世界冠军,随后于8月第八届富士通杯战胜小林光一夺得冠军。那一年仅有这两个世界大赛,马晓春双双捧杯而归,棋界将这一年称为“马晓春年”,谁都不会怀疑,马晓春的锦绣前程即将展开。马晓春本人亦是自信满满,加以媒体狂潮般的渲染,传出了诸如“世界冠军的棋别人怎么能看得懂”这样的争论。
中国围棋的热潮总是来得如此的快,如此的猛烈。其实仔细盘点一番,便可以得出一堆显而易见的数据:1994年“曹薰铉年”曹薰铉一人夺得富士通、东洋证券两项冠军,1993年韩国新锐刘昌赫夺得富士通杯、李昌镐夺得东洋证券杯、1992年韩国天王徐奉洙夺得应氏杯、李昌镐夺得东洋证券杯……韩国棋手已经开始悄然的“包揽”世界冠军。
马晓春问鼎的浪潮未能延续,1996年,相继在东洋证券杯、富士通杯决赛舞台上败给了他一生的终结者李昌镐。那年的应氏杯被韩国刘昌赫夺走,新创办的三星杯则由日本依田纪基摘取。
此后马晓春数次冲锋,但都无功而返。分别是:1999年第12届富士通杯决赛负于韩国刘昌赫、第三届LG杯决赛0-3负于韩国李昌镐、第三届三星杯2-3负于韩国李昌镐,2000年第四届春兰杯1-2负于日本王立诚。这也是马晓春在国际棋坛上油尽灯枯的一次冲锋,几乎在一年内夺得4个世界亚军,无功而返的结果使得此后在国际棋战中再难有建树。
以功绩论,聂卫平的地位无可替代,以成绩论,马晓春成功的到达了世界之颠。但二人命运相同,使得这一辉煌如昙花一现、荧光一闪。也使得中国围棋前进的步伐益发艰难。
随后国人将期待的目光聚集在弱冠之年的常昊身上。1995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常昊五连胜,1996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常昊六连胜结束比赛,也结束了中日擂台赛这项赛事。当年媒体评论,整个日本棋坛被一个年届弱冠的少年打得体无完肤。打败李昌镐的目标自然期待着与李昌镐年龄相仿的常昊身上。
媒体又开始掀起热潮。
“绝代双娇”、“双子星座”,新一辈的“吴清源与木谷实”……赞誉之声不绝。尽管在1996年的中韩天元对抗赛上,常昊以1-2败给了李昌镐,但丝毫不影响这样的评价。
实际上,那时的常昊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急于寻求希望的棋界和媒体开始“揠苗助长”式的追捧,这是中国围棋真正危险的开始。
以当时的成绩论,常昊的位置定在“初出茅庐”更为恰当。1996年富士通杯八强负小林光一,LG杯、东洋证券杯均首轮告负;1997年三星杯八强负金承俊、富士通杯八强负小林光一、LG杯16强负徐奉洙、东洋证券杯16强负赵治勋。
1998年,常昊首次进入世界大事的决赛,在第11届富士通杯终于站到了李昌镐的面前,但在胜利在望的局面下被莫名的逆转,“那时,我想到了夺冠后的事……”常昊事后回忆,正是这一念头断送了人生最为冠军的一局。
“如果当时不去想夺冠的事……”常昊多年后仍然后悔,如果只能是如果,但我们从这种如果上看到了当年媒体的热烈渲染在常昊的心中留下的痕迹。
这局棋几乎断送了常昊的棋艺生涯,使得了此后的棋坛征战中饱尝辛酸,接连6个亚军的命运几乎将他压垮……
中国围棋1986年来近20年的命运浓缩在这三个人的身上。
2005年,常昊终于在第五届应氏杯上3-1击败韩国新锐崔哲瀚夺冠,此后他在中韩擂台赛中再凑功效,4连胜终结擂台。
2006年,中国棋手罗洗河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2-1击败李昌镐捧得三星杯,尤为可贵的是,在此次三星杯征程中,罗洗河连胜宋泰坤、李世石、崔哲瀚、李昌镐等韩国精英,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击败了整个韩国军团。
2006年,古力与陈耀烨包揽第10届LG杯冠亚军,最终古力捧杯。
2006年,第五届CSK杯团体赛,中国队再次击败韩国队夺得冠军。
一系列的赛事中,中国棋手似乎势不可挡。如潮的热评再次掀起……其中,仅仅在2006年2月份依田纪基助日本夺得第七届农心杯的时候,有过一次短短的、小小的、微弱的停顿。
一次次的历史教训,那痛楚尚未完全忘却,但喜悦总是那么容易让人满足。中国围棋再次面临着突破“瓶颈”的关头。以现阶段论,中国围棋尚不能说已经前程似锦,我们尚需要看看,一次成功需要的因素是什么。
1951年,吴清源先生几乎将所有能推举出来的日本棋手在十番棋擂争赛中打至降级,这其中只有一个列外,一个叫做坂田荣男的棋手在两次六番棋中将吴清源成功击败。但这并没有能够成为日本的希望,在真正的十番棋较量中,仅仅下到第8局,坂田荣男就被吴清源降级了。同年,坂田荣男获得了本因坊挑战权,对手是吴清源的师弟、日本关西棋院的创始人桥本宇太郎。七番棋前4局,坂田荣男势如破竹取得3-1的成绩,就在他认为冠军在握的时候,顽强的桥本先生开始了著名的“世纪大逆转”,最终4-3将坂田击退。
坂田荣男在终结教训的时候说:“它教会了我胜负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自己的棋要显示才华,还需要磨练十年岁月”经过10年的磨练,1961年,坂田荣男终于再次站在挑战者的位置上,并成功获得本因坊,开创了震铄日本棋坛的“坂田时代”。
1992年,年仅16岁的李昌镐夺得东洋证券杯冠军,但直到1996年,李昌镐才开始自己的时代。2000年“不败少年”李世石狂扫棋坛取得32连胜,但直到2002年夺得富士通杯、2003年在LG杯决赛中击败李昌镐才确定其在棋坛的地位。韩国围棋称霸世界棋坛,亦并非是1989年曹薰炫夺得应氏杯的时候,而是在经历了韩国四大天王相继在应氏杯中称霸,数年的世界大赛冠军的不停累积之后才得到承认的。
围棋的胜负正如坂田荣男前辈所说的那样,并不是那么简单,以目前的成绩论,中国围棋确实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胜利,但并不足以成为开创时代的证明。
以国内棋坛论,以常昊、古力为代表的中国棋手,尚不具备如李昌镐、李世石那样的成绩。以个人成绩论、以个人实力论,常昊、古力、罗洗河、孔杰、胡耀宇、陈耀烨等等中国棋手,尚与“二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是中国围棋打了十分“硬气”的胜仗之后还不能十分“硬气”的宣布已经超越了韩国围棋的原因。要实现超越的目标,需要古力为代表的虎辈、陈耀烨为代表的“豹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来实现。
要开创一个王朝,并不是短期内取得几场胜利那么简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棋坛第一的认可往往并非发生在取得第一的时候,而是事后的“追认”,中国围棋目前需要的是一句古话所说的:广积粮,缓称王。 (责任编辑:小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