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罗洗河执黑以3/4子战胜王檄,首次捧得“CCTV”杯的冠军。这是自罗洗河在第十届三星杯中击败李昌镐夺冠后,经历了一段“低迷期”后首次夺得国内棋战的冠军,性情中人的“神行猪”总是在不经意中带给人以意外。
有关“神猪”的往事,相信众多棋迷已耳熟能详,无需赘言。在罗洗河夺冠之际,这里谨将《围棋天地》编辑-即将做母亲的、黄奕中的妻子-王锐在罗洗河三星杯夺冠时撰写的一篇文章附上,以做留念。
天才逸事——记新科世界冠军罗洗河九段
作者:王锐 (原载《围棋天地》2006年第3期)
题记:想要真正了解任何人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是一位有个性、有思想的棋手。
罗洗河在同辈棋手中是个异类。他不像常昊那样稳重踏实,不像周鹤洋谨慎用功,也不像王磊坚忍顽强。在大家的印象中,洗河似乎是这样一位棋手:才华横溢但缺乏毅力,个性十足却过于散漫,成绩起伏不定让人难以放心,是一流棋手却似乎难达到超一流。面对着媒体、棋迷的各种议论,洗河却依然我行我素,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用功”一词似乎与他是绝缘的。
假如没有这次三星杯的火山爆发,也许自小背负“神童”美誉的罗洗河仍是围棋版本的“伤仲永”,可是他终于又在大家毫无防备的时刻大放异彩了,于是,罗洗河又成了“天才终究是天才”的典范。
但是,以成败论英雄来看待罗洗河未免有些功利。抛开棋艺进步等硬性因素外,夺冠前后的罗洗河并没有改变什么,他绝非是由于痛改前非开始发奋用功,或者成家立业后责任感倍增。罗洗河始终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修炼,这种方式最终能否成功并不是他能够预见的,只是因为性格而注定会选择此路。
罗洗河的故事很多,表面看似末端小节,也许能体现出他的性格和思想来,就让我们从这一件件的小事来走近真实的罗洗河。
成长篇——恩师情重
在罗洗河的生命中,除父母之外,最大的恩人非棋界元老罗建文莫属。
1984年,父亲罗恒安带着学棋不久的洗河来到北京,四处奔波学养,苦觅良师。几经周折,罗恒安找到了棋坛名宿过惕生。过老是中国一代棋王,声名赫赫,父亲自然希望过老能够将洗河收为徒弟。过老没有明确答复洗河的父亲,却是将洗河引见给了自己的学生罗建文。41岁的罗建文成名已久,还担任着国家围棋队教练,也是棋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听说过老推荐了一个孩子,同住在一个大院里的罗建文与陈祖德都愿意看看。
第一次见面,两人并没有与洗河对弈,而是给洗河出了两道颇有难度的死活题。此时的洗河刚刚学弈不久,还要被罗建文和陈祖德等高手们让九子,但此刻却手到擒来,又快又准地做出了正解。聪明可爱、才思敏捷的小洗河第一次亮相就给罗建文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事后罗老还相当有心地将这两道死活题记录了下来。
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发展,罗恒安恳请罗建文将洗河收作内弟子。罗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这样说道:“收下洗河我考虑了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洗河的才能非常不错,值得下功夫栽培;第二,湖南衡阳的学棋环境不是很好,他要是回去可能就从此荒废了;第三,我只有一个儿子,也愿意家里再多一个孩子。”就这样,被罗建文夫妇视为第二个儿子的小洗河终于在北京安顿了下来。
罗老当时的住所并不宽敞,仅有13平方米,10岁的儿子罗襄屏睡在一张高低床的下铺,上铺则放一些杂物。而罗建文夫妇则睡在一张折叠沙发床上,白天折起节约空间,晚上再打开当作床铺。洗河的到来无疑使得原本狭窄的家更显拥挤,较为年长的罗襄屏搬到上铺,洗河则睡在下铺,狭小的一间房里住了四口人,这样的情形一直维持到1987年,洗河入选国家少年队后才有所改善。
罗老现在还清楚记得洗河刚来第一天起床后的情形,小洗河坐在床上大叫:“我的孩子(鞋子)呢,我的孩子呢!”逗得上铺的罗襄屏大笑,“你怎么还有孩子啊?”相差四岁的两个孩子不一会儿就混熟了。
要说洗河真是不认生,没多久就同师母和襄屏哥亲得像一家人。年幼的洗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上的大事小事都由师母代劳。师母杨乃幸做得一手好菜,从学校提前退休后就专心做家务。提起”小猪”,师母可以说出一箩筐的故事。“洗河小时候长得特别可爱,眼睛大大的,睫毛长长的,谁看着都喜欢。但他就是大大咧咧,在外面热了就把衣服一脱,总忘记拿回家;用脏的手绢和穿脏的袜子都给扔了,自己却说找不到啦。”师母回忆道,“不过,洗河只要一下棋像变了个人,认真极了,罗老和他摆棋的时候我尽量出门,不去影响他们。”
洗河刚到罗老家里时体质不好,特别容易生病,稍一见凉就会发烧,半年中不知病了多少回,每一次都得抱着上医院,医院里的人一直以为洗河是杨老师的亲儿子。洗河也跟师母特别亲,有时候师母坐在院子里聊天,洗河老远就跑过来很自然地趴在师母腿上,瞪着大眼睛看着师母说话。后来洗河结婚的时候并没有在饭店宴请亲朋好友,就在恩师家中,由师母亲自下厨举行了小型的婚宴,席间洗河携新婚妻子向罗老夫妇敬酒,宛如儿子和媳妇向父母敬酒一般。
洗河平时上午去学校上课,下午和晚上下棋训练。罗老除了在家指导洗河外,还经常把他带到国家队,那里的高手们几乎每个人都指导过洗河。在得天独厚的学棋环境中,天赋过人的洗河进步也十分迅速,从6岁刚来北京时被让九子,到9岁只能让三子了。罗老说:“当然不能跟现在小孩的水平对比,但是那时候以洗河的年龄来说已经算是很厉害了,马晓春11岁时我们还让他三子,刘小光14岁时还被让四子。”
要说洗河怕过谁,大概只怕过罗老一人。有时看到洗河下棋不认真,或者下出了与水平不符的棋,罗老就会板起脸来。
“说自己该不该打?”罗老严厉地问着洗河。
“该打”
“那打你五下!”
“唔……打三下吧。”洗河挠挠脑袋。
往往此话一出,罗老都会忍俊不禁。
罗洗河从小就被誉为神童,主要就是因为8岁时曾被测出智商高达164分,比常昊等同龄小棋手要高出20、30多分。那是在上海举行神童杯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特意来给参赛的小棋手们测试智商。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这样,每人面前放一个装着水的瓶子,瓶子上有一个木塞子,而瓶子周围有各种工具,问小棋手们怎样才能喝到里面的水。当其他的小棋手们都用工具想办法将塞子拔出来时,洗河却用手指直接将木塞捅进瓶子里去,让专家们啧啧称赞。因为罗老当时没有去上海,所以具体的情况知道得并不详细,上述的事情也是事后听曹志林聊天时说起来的。问洗河本人,他也早已忘记了自己8岁时的一次小插曲,只是晃着脑袋说:“一共测过两次,分数都不一样,一次高一次低,我自己反正都忘了。”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无从取证,让大家都觉得挺遗憾。
入选国家少年队之后,洗河拥有了自由空间,但仍然每周去罗老家摆棋,一起去的还有常昊、余平、刘轶一等许多小棋手。一到周日,罗老家就开始忙活,罗老给大家讲棋,师母则负责做饭。这些小棋手一批一批地成长,但是到罗老家摆棋、吃饭的棋手却从没有间断过。
棋道篇——三次飞跃
1989年,不满12岁的罗洗河终于在扬州举行的全国定段赛上跨入了职业大门,顶着“神童”荣誉成长起来的洗河势必被人们寄予了厚望。从六岁赴京求学,到今日登顶世界棋坛,洗河总结了自己棋艺的三次大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在1986年夏天,洗河从北京回到了老家湖南衡阳,一住就是好几个月。由于少小离家,洗河在衡阳几乎没有任何熟人和朋友,百无聊赖之下只能把时间都用在棋上。“那段时间每天至少要摆棋7个小时以上,”洗河说道,“因为实在是没事可做,没有人下棋,哪有在北京那么好玩儿。”
其实,让洗河回家是罗老深思后的一次安排。当时洗河在北京的学棋条件极为优越,与国内的顶尖高手们下棋在他看来已是家常便饭,时间久了,洗河渐渐怠慢起来,下棋越来越不认真,连复盘都觉得困难。有一次陈祖德九段主动提出和他下棋,洗河竟来了句“我不太想下”。罗老知道后大怒,决定要让洗河受点教训了。
几个月之后,罗老将洗河再次带回北京。“刚回来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可是接着下了几个比赛之后发现自己真的长棋了!”洗河回忆起这件事不胜感慨。不久,洗河入选了刚刚成立的国家少年队。
第二次的飞跃就是跟随马晓春九段学棋的那段时间。1993年,聂马收下六大弟子,成为一段佳话,其中罗洗河与邵炜刚就拜在马九段门下。拜师后的合约规定,国际、国内比赛奖金的20%要交于老师,另外每天需要再交一块钱作为学费。洗河在拜师不久获得了第一笔奖金二万四千元,按合约应该交给老师四千多元。没想到洗河却对马老说道:“我不交给你了。”马老问他为何?洗河说道:“这钱放在我这里比放在你那里有用!”马老一笑,“那就放你那里吧。”
超凡的教育脱俗的学生,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方法和效果。马九段的教学别具一格,除了摆棋外,特别要求罗洗河和邵炜刚两人要将每盘棋谱记录下来,并且写出对局心得,之后马九段再于每盘棋后面写下评语。
“马老认为这样可以更广、更宽地了解我们的问题,比如他的评语常会指出我哪几步棋不连贯,哪些下法思路前后矛盾,这是在传授我们下棋时的思考方法。”洗河回忆道,“马老每盘棋都会写评语,倒是我有时候觉得对手水平低就不写小结,结果总是遭到马老的批评。有时候我写某一步棋是昏着。随手,也会被批,说这是自欺欺人,没有所谓的昏着和随手,全部都是实力问题。”
几十页的记录本,洗河积攒了四五本,感到“进步非常大”。
拜师仅半年,洗河就获得了第7届名人战挑战权,而在位名人正是马晓春九段。虽然最终洗河以2比3惜败,但却让他真正迈入了一流棋手的行列。
洗河的第三次飞跃正是最近的一段时间。洗河总结说,究竟有没有长棋还搞不清楚,但是在境界上却有了飞跃,想清楚了一些问题,并且总结出自己的围棋理论,而这一切要归功于自己的爱好——读书。洗河看书杂是出了名的,从小说、文学、历史到政治、科普、宗教,各类书籍都有所涉猎。洗河说,看了这么多的书,最重要的就是使自己现在看棋的角度不一样了。比如说自己就从一本科普书中得出感悟,联想到围棋也应该先确立某些理论,然后再用各种实战来证明这个理论。
洗河认为围棋的前四步已经确定了整盘棋的趋势和流向,前四步下在星位、小目、三三或者高目、目外就已经决定黑白双方在此之后的发展,因此从第五步开始就应该顺应棋局的流向。根据这个理论,洗河觉得现在很多韩国流布局其实都很危险,因为他们常常前后矛盾。比如说黑错小目,白二连星的布局,黑第五步、第七步挂角、拆边构成迷你中国流,这个布局就产生了矛盾。小目是走实地的,而迷你中国流则是偏向于模样和取势,按照他的理论,这个布局有问题。洗河笑道:“其实我想的东西可多了,但是都说出来又怕别人说我不务正业。不过这个研究成果我已经在棋院宣布了,你看现在常昊、谢赫他们都不用这个布局了。”
每次与洗河聊起棋来总能听到他的新奇想法。他的所想所思绝对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他那种功夫在棋外的修炼方式的确是自成一派。
与罗洗河打交道不算少,平时嘻嘻哈哈的他只要坐在棋盘前就会保持少有的严肃,曾经不只一次看到洗河在输棋之后独自发呆的神情。“千万别以为洗河输棋不在乎,而是他的方式不同。他用功的时候别人也看不出来,可是他脑子里从来没有间断过想棋。”这是罗老对爱徒的评价。看来不能用审视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天才。
生活篇——有原则的特立独行
要是让恩师罗建文说起洗河来,罗老第一句话就是,他从小就不爱洗澡,不爱刷牙,要不然怎么叫他“小猪”呢。
不过别看洗河不修边幅,整天嘻嘻哈哈,但是他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受欢迎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是职业九段、天才棋手,而是由于他的率真坦诚,思想新奇,又常有惊人之举,绝对的“活宝”。
都说天才与常人不同,在洗河身上特别有所体现。有时不禁会想,洗河真有点酷似老顽童:都是天赋极高,聪明过人,又能打破常规,创出自己的独门武功。洗河真正坐在棋盘面前摆棋的时间并不多,他的训练主要以自己琢磨和在网上测览棋谱为主,凡是网络上有的比赛棋谱,不论棋手水平高低。他都会花上三五分钟看看,至于究竟能看出什么门道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洗河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很独特,有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平常的事情,洗河却自己哈哈大笑起来,似乎觉得有趣之极。他近来常常在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一类的书,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消化和理解得了的吧。
洗河除了下棋之外,对棋以外的很多事情都感兴趣,而这些事情大多都具有“要动脑”这个特点。洗河十几岁时一度对麻将挺感兴趣,后来躲在棋队宿舍里打麻将,不幸东窗事发,被勒令作出深刻检查。洗河颇有“义气”地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并且写出了一份令人捧腹的检查书:一个劲地要求把自己送回老家,让其他几个人都继续好好下棋。罗老至今还保存着那份“珍贵资料”。一次与洗河开玩笑说,有机会的话要把他那篇检查给刊登出来,一定轰动。洗河则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说道:“随便吧,我无所谓。”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道:“也许里面提到的另外几个人不太愿意呢,别对人家有影响。”
洗河的价值观颇为独特,一次去外地旅游,搞不清在哪里得到了一对毛绒玩具的赠品,结果临走的时候忘记带上,于是他对当地的棋手特别嘱咐道,“下次来北京的时候记得带给我。”这时候几块钱的东西都要计较,可是有时却一掷千金只为心情。一次洗河在山东潍坊的客场下围甲联赛,本来已经安排好比赛之后大家都乘坐火车返京,第二天早上到达。可是洗河下午两点多结束比赛后,百无聊赖,于是他自己打车直奔青岛,到机场买了张机票当天晚上就赶回了北京,因为他觉得时间要比金钱重要得多。
洗河做事常出人意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与梁雅娣二段的闪电结婚。2003年的夏天,当洗河宣布自己要结婚的时候,让众人大吃一惊,平时似乎与爱情一事毫无关系的人,怎么突然要结婚了?婚后洗河“坦白交代”,原来在2002年的全国段位赛上,刚刚升为九段的洗河突然对梁雅娣“感觉好了起来”,之后洗河常常专程去外地观看梁雅娣参加的比赛,两人逐渐熟悉起来。交往不到一年,就非常直白地向雅梯求婚,印象中颇为懒散的洗河甚至还主动提出婚后愿意分担家务。结婚两年多了,“小猪”在家经常刷碗、买菜,果然是言出必行。后来梁雅娣说道,正是洗河当初直率坦诚的个性打动了她,才会那么快就决定嫁给他的。现在两人出外逛街、吃饭还总是手牵着手,让很多认为洗河不懂风情的人又大跌眼镜。
洗河让人意外的事情数也数不清,类似于不讲究场合穿着、乘飞机不带行李、说话直率等趣事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有人对他的做法感到惊奇,洗河还会不以为然地反问人家:“这有什么奇怪吗?”并且还告诉大家他做事的原则:只要是不影响别人的事情,想做就做;只要是事实,就不怕讲出来。
天才语录——洗河说
“对自己有信心,对对手有信心,这棋就好下了。”
自我解析:首先要知道下棋不是为了战胜对手,仅仅打败对手不是真正的围棋。下棋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步棋都更加符合围棋的本质。自己和对手的水平越高,就越容易追求围棋本质,所以既然要对自己有信心,难道不应该对对手也有信心吗?
“下棋快慢不是问题的重点。”
自我解析:我也不是故意要快,想好了就下呗。下棋时计算其实很简单,各种变化谁都能算出来,但关键是选择、判断。所以你先要明白每步棋是为什么目标服务。
“我现在越活越年轻了。”
自我解析:十七八岁的时候曾经梦到输给李昌镐四盘,输给曹熏铉两盘。可能是三星杯输给老曹那盘太大了,一盘顶两盘了。那时候心静,想棋想得多,所以做梦也梦到下棋。后来其他的事情多了,分散了精力。而最近生活稳定了,投入在棋上的精力又多了,结果跟李昌镐决赛之前,居然又像小时候一样梦到和他下棋了,你说是不是越活越年轻了。
“还是平常心最难。”(问以他现在对棋的理解,觉得什么最难?)
自我解析:这次决赛,我从到头到尾都没紧张过,照棋下呗。比如说第一盘,我吃掉他大龙后优势巨大,弃子都能赢,却损了很多打劫活。可当时我一点都没感到着急,什么都没想,结果却赢了。 (责任编辑:小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