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肖春飞 蔡拥军 段博 假如国企退出足球界,中国职业足球将是什么模样? 有人认为,中国足球将从此走上挤干“虚高”价格的健康发展之路;有人则认为,这将导致中国职业足球垮掉。 国企阻碍民企投资足球 不止一个足球俱乐部的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担心:中国职业足球靠着国企的扶持才成长起来,如果这些国有垄断资产相继退出,中国职业足球可能随之垮掉。 中国足球职业化历史不长,已取得一些成效,如果国企退出,又找不到有足够实力的私企接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可能消失,老百姓不会答应。 曾任四川全兴俱乐部总经理的许勇说,没有国企参与足球也不行,“没钱玩不了足球,中国民营企业真正有实力来支撑一个足球俱乐部的不多,足球需要持续投入,如果没有一家巨无霸的企业,是很困难的。” 支持国企退出足球的人士则表示,从宏观上看,正由于国有企业不计回报的投入,才提高了整个中国足球的成本,让一些民营企业“敬而远之”。如果这些国有垄断资本能够陆续退出,那么,整个中国足球的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良。民营企业所需要的,正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一直呼吁“国企退出足球”的全国人大代表常金月认为,成功的民营企业都愿意赞助体育,因为这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东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但国有资本特别是垄断国有企业抬高了体育产业的门槛,把别的企业都给憋死了,这不是好事。 曾任上海申花俱乐部市场总监、现任迷球网总经理的王俊生也认为,国企主导职业联赛,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由民营企业投资的陕西国力俱乐部当年虽然曾经创下西安“金牌球市”,但随着足球运行成本被哄抬得越来越高,国力俱乐部最终难以为继,从中国足坛消失。曾任国力俱乐部总经理的叶保增告诉记者:“与民企相比,参与职业足球的大型国企的经济实力处于绝对占优的地位。介入了职业俱乐部运作的民企,也很难真正与国企进行平等的竞争。” 民营企业家“花自己的钱心疼” 足球职业化之初,范志毅还骑着自行车往返家里与训练基地,而拥有一辆助动车的成耀东,每次进出基地,都要惹来齐刷刷的羡慕眼神。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足球选手远远超过寻常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一个个暴富起来。 王俊生说,中国足球的“物价”被“哄抬”起来后,俱乐部之间进行恶性竞争,其直接得益者就是球员。球员迅速成为了暴富阶层,这种脱离市场规律的现实除增加俱乐部的成本外,更负面的东西就是足球的社会影响渐渐走向消极。而本身就没受到多少教育的球员,骤然迈入暴富阶层,开始渐染恶习,主动或被动地疏远了与球迷间的距离,使中国足球选手的形象大打折扣。 他说:“足球的核心是人,这些国企俱乐部在球员身上大把花钱,球员拜金主义盛行,这些年一直喊减薪,但已经骑虎难下了。如果是民营企业,肯定是一开始就很慎重,量力而行。毕竟,花自己的钱心疼。” 山东体育科研中心研究人员王立红说,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不到一万元人民币,而一个球员的年薪可以达到上百万元,购买一个球员也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就是各家俱乐部竞相炒作的结果。据统计,甲A球员的年薪是中国人均年收入的130倍,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世界顶级足球联赛,球员收入与普通人群的收入差距最多也不过30倍。 王立红说:“国企的介入让一些投资人花着国家的钱不心疼,拿着国家的钱哄抬物价。如果由民营企业老板来经营球队,那么,他们在花自己的钱之前一定会三思而后行,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恶意炒作。” 国企退出中国足球需要一个过程 自从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经营过足球俱乐部的企业或单位约有40家,如果再算上那些冠名球队的企业,那么,与甲A、中超职业联赛有关系的企业超过了100家。近年来,不断有国企退出足球,例如红金龙集团、红塔集团、华晨集团、平安保险、全兴集团、青岛颐中等。 常金月说,足球职业化之初,国有资产确实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因为那时候的足球还带有公益性质,但随着职业化的发展,“国企足球”的大规模爆发也成为一种表现在足球领域的腐败现象,所以现在应该开始进入国有资产退出中国足球的阶段了。他建议国有资产尽快从中国足球中剥离,但他同时承认这不是一件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事情。他表示,国有资产退出中国足球要分阶段施行。 王立红表示,国有资本会何时和怎样退出中国足球呢?按事物的发展规律看,无非两种方式:一、像云南红塔和青岛颐中那样直接退出,由民企接手;二、像山东鲁能泰山俱乐部正在做的那样,即逐渐减少山东电力输血式的投入,向俱乐部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化,在不远的将来,使俱乐部成为真正独立经营的股份制企业。 她说:“代表着中国足球未来的,应该是后一种方式。总之,国有企业退出中国足坛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但最终退出从而完全与国际足坛接轨,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顾先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