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勃勃想把中网搞成“第五大满贯”的官员们恐怕要伤心了。今年已是中网的第三个年头了,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却是旧社会的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好心终究没能办成好事,这里面有赛程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国网球(网球新闻,网球说吧)文化相对薄弱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办该项赛事之前,我们的估计远远不足,总以为肯砸钱,不怕没大牌来。到头来才明白,钱不是那么好送的,何况在人家看来,你送的还只是小钱。
赛程不当是中网的天生缺陷,球员奔赴北京前,先要参加美网,在中网进程中,又要分心戴维斯杯的比赛,权衡利弊后,积分少、奖金低的中网往往是牺牲的对象。冲着出场费,是会有球员来捧场,尤其是那些二、三流的球员,然而一旦出场费落袋,就摆摆手说再见了。
中网从最初举办开始就一直走着依靠明星球员来吸引观众的道路,而对于所谓的网球文化培养也仅仅是局限在比赛期间对于进场观众的观球礼仪方面,而让老百姓将网球运动当做一种锻炼习惯的宣传、引导等举措却是很少。因此,当众多用来招徕人气的球星集体缺席时,也就不难理解今年中网为什么呈现出尴尬的冷清。为了救场,组委会效仿此前进行的垒球世锦赛的做法,紧急发动社区老人们免费看球。
陷入影响与市场两个泥潭的中网,今后何去何从,是个问题。但从根本上看,中网的日益凋敝与中国当前的网球文化缺失有关。由于没有群众基础,中网就像是座空中楼阁。中国的很多竞技项目可以不要市场,关起门来搞封闭,同样可以出成绩,然而一旦直面市场,就成了“见光死”,中网只是重复了这个套路。只要再肯出血,中网总有一天能请来费德勒(费德勒新闻,费德勒说吧),也总能让中央球场的位子坐得满满当当,只是热闹过后,冷寂依旧。 (责任编辑:郭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