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 2007《体育画报·泳装特刊》 > 2007《体育画报·泳装特刊》新闻

《体育画报》“泳装特刊”:一段43年的传奇

  “泳装特刊”:一段43年的传奇

  中国《体育画报》主编 林力博

  著名的美国《体育画报》的“泳装特刊”,是美国体育/时尚文化的一道绚丽景观。这道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段43年传奇。

  ······

  故事要从1964年秋的一天说起。

  这一天,美国《体育画报》的主编安德烈·拉各勒把一名年轻的女编辑朱莉·坎贝尔叫到他的办公室。

  拉各勒是1960年上任的,是这份杂志的第二任主编。他在伦敦出生,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法国人。他年轻时住在三藩市,因为他父亲是法国驻在那里的领事。三十年代末他回到法国,参加了二战,在著名的敦克尔克海上大撤退中死里逃生后,做过戴高乐将军的新闻官。战后,他无心仕途,投入新闻界,担任《时代》杂志驻伦敦记者,主要采写政治新闻。拉各勒对体育非常熟悉,这一才能无意中被时代公司的老板享利·卢斯发现。一纸调令,把他调到纽约,加入《体育画报》。做体育新闻,本非拉各勒所愿,但他还是遵命了。

  当坎贝尔走进他的办公室时,拉各勒坐在他的办公桌前,雪茄烟雾在头顶缭绕,粗边眼镜滑落到鼻子上。像平时一样,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袖子挽起,皱巴巴的领带松松地系在脖子上。他那根不离身的白色的拐杖,放在桌子上面,右手一够即能拿到。

  拉各勒摸了一下那支拐杖,招呼坎贝尔坐下。坎贝尔有点紧张。拉各勒是那种让大多数男人害怕,又让大多数女人局促的人。他就喜欢这样。

  拉各勒放下雪茄,望着坐在桌子对面的坎贝尔,“我亲爱的朱莉,” 他拉开了话闸。

  “哎,头儿,”坎贝尔怯生生地应着。

  只见拉各勒身子向前一倾,说出了这番后来证明将决定历史的话:“让你去某个美丽的地方,找个漂亮的姑娘,把她弄上封面,如何?”

  四十多年来,美国《体育画报》“泳装特刊”的来由,为女权主义者、社会学家、订户和体育爱好者争论和解构。说千道万,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就是上面拉各勒说的那句话,就这么简单。

  美国《体育画报》创刊于1954年。多年来,在非奥运年的初冬时节,因为是赛事淡季,没有多少东西可资报道,编辑部为此头痛不已。1962年秋,编辑弗莱德·斯密斯和记者阿特·基尼一道,去了一趟巴哈马群岛,写了篇介绍冬天好去处的文章,文章于1963年的1月份发表。这期杂志的封面上,一个女孩子的脑袋露出水面,标题是“远离喧嚣的度假地”。这个女孩子不是模特,到现在还查不出她姓甚名谁。一年后,1964年1月20日,杂志的封面是一名穿着白色比基尼的骨感模特芭比特·马奇,标题是“加勒比潜水指南——享受科苏梅尔的阳光”。翻开杂志,里头用了四个彩页,介绍了另外四款的泳装,这引来读者小小的反响。然而,拉各勒对这期杂志不是太满意,对那个模特也不太感冒,他甚至认为她的胸脯太平了(毕竟那是一个以瘦为美的年代)。他想,这样做跟时下的时尚杂志有什么两样?对了,坎贝尔没准能做出点新花样来哩。

  坎贝尔这时在美国《体育画报》已工作了六年,她丈夫是时代公司旗下另一份杂志《财富》的美术编辑,有一个5岁的儿子。她毕业于密苏里大学,主修新闻,副修艺术。在加入《体育画报》前,她在一份时尚杂志工作,在《体育画报》里也是编辑一些时尚版面。她外表柔弱矜持,但是内里刚强自恃。由于工作努力,她深得拉各勒喜欢。

  坎贝尔受命后马上行动。她本能地觉得,她需要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模特。“我直奔加州,因为我想我们要的是更为质朴的女人。加州的女人,个子较大,更健康,看上去更像海滩女郎。被我选上封面的那个女孩,没有人工的雕琢,尚存天生的丰腴,那年头人人都是很瘦很瘦的。”

  这名模特叫舒尔·彼德森,时年18岁。当坎贝尔到洛杉矶机场接机时,彼德森的妈妈把她拉到一边说:“坎贝尔小姐,她还没出过远门呢,我就把她托付给你了。”

  彼德森的妈妈没有想到,女儿这次出门,不仅成了美国《体育画报》的封面泳装女郎,姻缘也定下来了。

  拉各勒给高级记者杰克·奥尔森派活,要求他负责为泳装图片配文。拉各勒此举可谓用心良苦。此时的奥尔森正处于离婚的痛苦之中,郁郁寡欢。这让拉各勒日益担忧。拉各勒让摄影记者托尼·特廖洛去找奥尔森,特廖洛还带着一个命令,偷偷地把奥尔森浴室里的安眠药弄走。拉各勒想,给奥尔森派这么一个活,到墨西哥的名胜Cabo San Lucas, 或能把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结果,1965年1月18日的这期杂志还未上摊,奥尔森和彼德森便已经好上了。1967年,两人结了婚,几十年过去,仍相濡以沫。

  那期杂志的封面颇吸引人。彼德森穿着红黑搭配的紧身泳衣,走在沙滩上,天真无邪的面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杂志里头,有三页的彩色照片,彼德森穿着的是一款粉红色泳衣;而一幅黑白照片则更具冲击力,彼德森内穿一款上下相连的肉色紧身衣裤,外套一件白色的鱼网装,静卧在沙滩上。

  杂志出来后,舆论炸开了锅。有读者写信来说,“告诉那个封面女郎彼德森,她太漂亮了,我爱她,我想娶她。”而一个愤怒的读者说:“或许你们不知道,裸体女郎对我们的孩子的破坏力,比一个原子弹还要大。”

  反响热烈,无论褒贬,令拉各勒很满意。拉各勒告诉坎贝尔,不要管那些批评信,也别在乎有个别读者的退订。

  这一年的晚些时候,拉各勒又令坎贝尔去做另一期“阳光特刊”,在次年的1月推出。就这样,原本不经意间做出来的“泳装特刊”,成了美国《体育画报》的一个传统。

  ······

  从1965年1月做第一期“泳装特刊”开始,坎贝尔就一直跟当时纽约的主流时装界较上了劲。当时的时装界把她视为无足轻重的搅局者。有一次,她给美国最著名的模特经纪公司的总裁艾琳·福特打电话,问是否能从福特那里找一个模特上“泳装特刊”,电话那头福特嘲讽般地说:“人家可是要上Harper’s Bazaar的。让她上《体育画报》?亏你想得出来。”

  平常柔声细气的坎贝尔可不是好惹的,她冲对方吼道:“你敢再说一遍。”她发誓不用福特旗下的人,并开始寻找自己的模特。

  到了1967年,坎贝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标准,这一标准与主导时装界的纽约式的荒诞不经瘦骨嶙峋的潮流大相径庭。“我找女孩子的标准无它,我丈夫喜欢的那种就是了,”她说。“那女孩子看上去要健康,能令男人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来,要有朝气,要有运动气质。”

  谢丽尔·提尔格斯就是这样一个模特。她来自加州,浑身散发着坎贝尔所寻觅的自然之美。1970年,提尔格斯第一次上“泳装特刊”的封面,她自己是在报摊上见到这期杂志的,“嘿,我上了《体育画报》的封面,我得买一本自己留着吧。”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没有别的庆祝,此后一段时间生活如常。

  坎贝尔对模特照顾有加,如果模特自己不会化装,她还充当化装师。提尔格斯回忆道:“那时我觉得自己有点胖,但朱莉总是说没关系。如果我穿上泳衣,把泳衣绷得紧紧的,她就会说好得很。她对我总是鼓励,使我对自己的身材充满信心。”

  1978年,提尔格斯再次登上“泳装特刊”封面。这一次,她穿的是一款白色的紧身鱼网泳衣,从水里出来,浑身湿透,那件泳衣似有若无。杂志上街,轰动一时。

  多年之后,许多人把提尔格斯的这幅鱼网泳装照视为开创性事件,并认为可以毫不为过地说,它代表着超级模特时代的到来。

  这也让已经走红的提尔格斯在职场上如日中天。出版社约她写书谈美丽之道,美国广播公司请她做节目,酬金是200万美元。

  此时,往日那个被艾琳·福特羞辱的时装界另类朱莉·坎贝尔,已成为了超级模特品味的引领者,赢得了时装界所有人的尊重。福特也一改从前的不屑,要取悦坎贝尔了。1979年,有一次坎贝尔向福特打听一个模特:“她14号那天有空吗?”福特答道:“这哪由得她呀,没有也得有。”

  这时的福特承认:“如今的泳装模特,总的来说比以前‘胖’了,那是因为《体育画报》的影响。现在,在传统的时装杂志上,都倾向于使用年轻的、有活力的、‘坎贝尔口味’的女孩子。”

  “泳装特刊”这时已成为了美国时尚主流的一部分。

  坎贝尔在时装界的影响并不限于泳装。1967年,她请一位设计师设计的一款尼龙溜冰服,成了新一代溜冰时装的模板。马奎特大学篮球队的大名鼎鼎的教练阿·麦圭尔,叹服坎贝尔对时装的那种感觉,他邀请坎贝尔为他的校队设计全套服装。1977年马奎特大学篮球队夺得全国冠军时穿的服装,就是坎贝尔设计的。

  更重要的是,坎贝尔在时装界里成了不多的几个权威之一,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模特是上天还是落地。“每个人都在祈祷,希望朱莉选中她,”福特说。提尔格斯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就不说了,1974年,坎贝尔挖掘并捧起了体重68公斤的加州少女克里斯蒂·布林克利。80年代初,坎贝尔甚至未谋其面,便决定起用捷克斯洛伐克姑娘保利娜·波里兹科娃。波里兹科娃天生就是个名模的料,身价千万是迟早的事,然而,她在美国成了明星,“泳装特刊”功不可没。

  1984年,坎贝尔面试一位17岁的澳大利亚女孩艾莉·麦克弗森。当麦克弗森出现在坎贝尔的办公室时,她穿着的是一条绑腿裤,一件松身的毛线衫。她是一名新人,简历上空空如也,也没按要求带来她的泳装照。看着她的头像照片,坎贝尔认为还不错,但毕竟不能就此定夺。于是坎贝尔说:“没有泳装照,我还真没法看出你的身材,咱们下次再谈吧。”

  麦克弗森笑了笑,站了起来,把毛线衫往上一拉,曼妙身材顿时裸露在坎贝尔面前。

  坎贝尔眼前一亮,随后瞥了一眼窗外,街对面那栋大楼的办公室里的情形尽收眼底,同样,对面办公楼里的人也应该可以把她办公室里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吧。

  “赶紧穿上衣服吧,好吗?”坎贝尔平静地说。“我心中有数了。”

  麦克弗森被选上了。

  ······

  从1978年开始,美国《体育画报》对“泳装特刊”的出版进行专门的推广。在特刊出版前,向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新闻造势。这一做法效果明显,1977年,“泳装特刊”一周内的零售量只是7.9万份;1978年,一周零售量多了5万份。

  1984年秋,这时的出品人鲍勃·米勒和新上任的主编马克·穆沃尔开了一个会,他们一致认为,杂志对“泳装特刊”的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作为“泳装特刊”的操办人,坎贝尔也有同感。事实上,坎贝尔曾向上一任的出品人菲利浦·霍奈特建议,出版一份泳装年历,但这一主意没被采纳。旧事重提,这回米勒点头了。而穆沃尔则决定,1985年泳装的页数要从1984年的22页(已经是历史上最多的)增加到30页(严格地说,那时的“泳装特刊”只是“泳装专题”,当期杂志还有其他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些非主流运动。今天读者所见到的完全的“泳装特刊”是从1997年开始的)。他想,既然广告商对这期杂志是如此地追捧,何不就这期杂志提高广告价格呢?因此,他加大了对“泳装特刊”的推广力度。“泳装特刊”的封面,在杂志上摊的前一天,就出现在《今日美国》报的娱乐副刊版的头版上(这以后还成了一个传统)。上了封面的泳装模特,会出席电视台的脱口秀,有时坎贝尔也在这种节目中露面。“泳装特刊”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效果是显著的。1983年,封面是提尔格斯,报摊销售量是30万份;1984年,波里兹科娃第一次上封面,报摊销售量突破45万份。推广攻势加强之后,报摊销量飚升:1985年超过79万份,1986年达到118万份,1987年,接近150万份。这时,泳装挂历和台历的销售,也是如火如荼。阳光、沙滩、美女,销量、广告、美金。

  1989年的“泳装特刊”是一期25年纪念特辑。在284页的特刊内,介绍了在过去25年中登上过“泳装特刊”的19位模特,以及她们中部分人的近照。有26页是介绍新款泳装的,领衔的是特辑的封面模特凯西·爱尔兰。这期特辑的销售(其中仅零售量就为270万份),带来了1000万美元,相关产品录像带的销售,也有500万美元进账。《商业周刊》估计,这期杂志总共有3000万美元的收入。这一年,美国《体育画报》的利润达到1亿美元,广告收入是3.75亿美元。

  ······

  “泳装特刊”的诞生,微观而言,是偶然的,就拉各勒一句话。但其持续的发展,宏观地看,则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泳装特刊”25年纪念特辑上,美国《体育画报》最资深的记者弗兰克·迪福特对此做过分析。

  在拉各勒把坎贝尔召进办公室的时候,美国以及西方世界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在“二战”中出生的一代人,正开始对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形成影响。1963年最流行的歌是《Surfin’ U.S.A.》,然后就出现了披头士。股市充满投机,艺术走向通俗,一切讲求标新立异。此后几年,吸食大麻变得司空见惯,职业橄榄球成为了新潮的美式运动,迪斯科也流行起来了。

  此时,革命也成为了时髦。民权运动日益高涨,全美各地的大学校园开始出现对越南这个地方的担忧。连守旧的人也认为极端主义是一种美德。

  于是,千奇百怪的事情层出不穷。时尚的变化最为明显,人们留起了长头发,女人们把便裤当做晚礼服来穿。多少年来,有教养的年轻女子,穿着与她们的母亲无异,但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

  大逆不道的先驱者之一是法国“太空时代”设计师安德烈·古诺杰尔,他把裙脚缩短到膝盖以上。另一个设计师被称为“现代美国设计之父”,叫鲁迪·葛雷奇,他是个同性恋者,设计出“无上装泳衣”(这种泳衣上市时,没卖出几件;有两个妇女穿着这种泳衣到海滩去,结果被警察带走)。甚至小女孩玩的芭比娃娃也是胸脯丰满的。作为女性的著名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博士的说法最权威:“我们有一种袒露我们的胸脯的无意识的渴望。”

  就在纽约时装店云集的街区的以北没多远,坐落着拉各勒们办公的大楼。

  英国研究时装史的权威詹姆斯·雷沃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他在1961年写道:“女人的整个躯体都是尤物,但一下子就要把这具躯体都占有,男人的内心远没有这么坚强。”

  根据这种理论,一直以来,时尚主流着眼的都只是女性身体中的某一部分。例如,在20世纪初,女人的脚踝会让男人想入非非。之后男人便为美腿昏倒,然后是玉背,然后是酥胸······此时此刻,该是迷你裙和“泳装特刊”出现的时候了。

  一般认为,“泳装特刊”吸引的主要是男性读者,女性读者多会对其反感。198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平时阅读《体育画报》的成年读者平均每期有1900万人,其中大约80%为男性。而在阅读“泳装特刊”的3400万成年读者中,只有60%为男性。就是说,在增加了的1500万读者中,近一半为女读者。

  女人们对泳装模特并不横加指责,相反,她们还越来越认同那些泳装女郎,希望自己看起来也像那些女郎般漂亮。文化人类学家约翰·劳尔写文章指出:“我们回头看一看就会发现,在50年代,人们对女人胸脯的兴趣完全来自男人。而现在,这更多的是女人们自己的追求了。”每天无数女人接受美胸手术,为的是看上去更像“泳装特刊”上的女郎。她们告诉医生,这是她们自己而不是男人们的主意。

  《三藩市纪事报》的琼·雷恩写道:“所有的《体育画报》泳装女郎都是健康和真实的,她们不会扭捏作态。换言之,在‘泳装特刊’上的模特,展示的并不是一个坏女孩的形象。”

  坎贝尔她本人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小时候在教会学校读书。她很好地把握着泳装女郎们的度:性感,但不淫荡。

  模仿是最真诚的奉承。在《体育画报》出版“泳装特刊”并取得成功后,美国出现了多如牛毛的泳装类杂志,其它体育杂志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之前,他们都曾信誓旦旦地宣称,他们只会百分百地报道棒球、橄榄球、篮球和冰球。

  ······

  无庸讳言,尽管“泳装特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发行量越来越多,但自问世以来,确实一直受到一些有宗教背景的较为保守的家庭和女权团体的批评。每年特刊面市后,编辑部都会接到一些抗议电话、批评信件,还有订户表示要退订《体育画报》。即使是现在,在“泳装特刊”出版前的一段时间,读者都能在《体育画报》上看到这么一段告示,大意是:一年一度的“泳装特刊”即将出版,如果你是订户,但不愿意收到这期杂志,请来电告知。杂志社会向你增发一期杂志。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好恶自由,关于“泳装特刊”的争议亦如是。特刊一直如期出版,越做越大,毕竟支持者远多于反对者。

  实际上,在编辑部内部,上下也在反思,并尝试着对“泳装特刊”进行改造,以期减少批评并被更广泛地接受。

  1991年,新上任不久的主编约翰·帕帕涅克想出了一个办法,让男人登上“泳装特刊”。他认为,要平息各种男性至上歧视女性的非议,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论男女,只要身体壮硕健美,都可以登上“泳装特刊”。八九月间,坎贝尔到处物色外景,准备在11月份的拍摄,而帕帕涅克则不动声色地与绰号为“魔术师”的NBA明星埃尔文·约翰逊进行接触,后者热情高涨,同意充当“泳装特刊”的第一个男模。10月,帕帕涅克拍板,就这么定了。

  但这一计划流产了。

  11月1日,星期五,帕帕涅克从外面吃完午饭回来,在办公室外见到了高级编辑罗伊·约翰逊,约翰逊告诉他,“魔术师”约翰逊下午就要宣布退役,理由是他被检测出HIV呈阳性,可能是多年性乱的结果。这可是大新闻!编辑部紧急部署,安排报道。帕帕涅克给“魔术师”的经纪人伦·罗森打电话,问能否安排让罗伊·约翰逊对“魔术师”约翰逊进行一次独家专访。

  罗森稍后回电,说没什么问题。“还有一件事,”罗森接着说,“埃尔文让我告诉你,他仍然很想上‘泳装特刊’。”

  帕帕涅克一时语塞,不知如何言语是好,半晌才挤出一句话:“伦,可能不妥吧。他要上,那让特刊上的其他模特怎么办?”

  1996年,出版完她操办的第32期“泳装特刊”后,坎贝尔退休了。在她的最后一期“泳装特刊”的封面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黑人女模——瓦莱丽亚·玛扎尔。

  坎贝尔退休后,“泳装特刊”怎么办?编辑部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有人提出,上特刊的除了模特,还可以有一些运动员。这样,“泳装特刊”与体育的关系就密切了,《体育画报》出版“泳装特刊”也更顺理成章了。

  果然,1997年,三名女运动员出现在“泳装特刊”上,她们是加布里埃尔·里斯(排球)、斯黛菲·格拉芙(网球)和卡里·波平嘉(沙滩排球)。至2006年,共有43名运动员当上了“泳装特刊”的模特,其中28位是男运动员(NBA和NFL明星入选率最高,各有五六人之多)。这些运动员,均是顶尖的偶像级人马,有大满贯得主,有世界冠军,有奥运金牌获得者,中国读者熟悉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斯黛菲·格拉芙,还有阿兰·休斯顿、安妮卡·索伦斯坦、伊万德·霍利菲尔德、贾森·基德、格兰·莱斯、威廉姆斯姐妹、埃卡特琳娜·戈蒂娃、阿里克斯·罗德里格斯、阿曼达·皮尔德、理查德·杰弗逊和玛丽亚·莎拉波娃。这些运动员从事的项目包括排球、沙滩排球、网球、篮球、足球、美式橄榄球、游泳、田径、高尔夫、拳击、棒球、冰球、垒球、滑板、赛马、花样滑冰等,涵盖了大部分的运动项目。在把这本2007年的“泳装特刊”介绍到中国来时(这是“泳装特刊”第一次完整地进入中国),我们特别找出历史资料,增加了一个版块,让读者看一看,他们的偶像的另一种形象——穿上泳装是什么样子的。

  ······

  2006年的“泳装特刊”,发行量达到450万册,广告量超过3726万美元。如今的“泳装特刊”,还有网络版、网络视频版、手机版、DVD版等。

  由贝特市场研究公司做出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预计2007年,阅读“泳装特刊”的成年读者将达到6700万,在SI.COM上“泳装特刊”的页面点击量将达到1.82亿次。调查还说,84%的读者认为“泳装特刊”的制作上档次、优雅;84%的读者不认为其内容不可接受;特刊的平均阅读时间将为43分钟,被翻阅的平均次数将为2.3次;有45%的读者将把特刊保存下来。由斯达奇市场研究公司提供的报告显示,81%的受访广告商同意,在“泳装特刊”上做广告,比在其它男性杂志上做广告,更能吸引注意力,更能让人记得住。

  “泳装特刊”继续书写着传奇。

  ······

  每年2月初,在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结束时,常可以听到类似的对话:

  辛蒂:下面就由唐纳德来报道一下天气。

  唐纳德:谢谢,辛蒂。“泳装特刊”今天上市了,春天就要来了。

  从今年开始,中国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这一丝春天的气息了。

  (本文写作主要资料来源:一,《体育画报的历史》,作者迈克尔·麦克坎布里奇为写作该书,采访了至少270多名当事人。二,弗兰克·迪福特为“泳装特刊”25周年特刊撰写的文章。此外,还有美国《体育画报》的推广材料和网站。)

(责任编辑:斯汤达)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坎贝尔 | 福特 | 格斯 | 奥尔森 | 朱莉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