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 > 六城会总结 > 六城会盘点

“中国式”奥运理念贯穿始终 六城会惠泽大武汉

    新华社武汉11月3日奥运专电(记者 熊金超)为期10天的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江城武汉降下了帷幕。贯穿于这一体育盛会的“中国式”奥运理念,给大武汉带来了惠及当代、泽被后世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绿色奥运理念的推崇 提升大武汉城市品牌形象

    素称大武汉的江城,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早在明末清初,这里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到1984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当时全国3个直辖市位居第4。随着东南沿海诸多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迅速崛起,武汉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年落伍,工业总产值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逐步下滑到了第13的位次,历史上曾20多年一直“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外贸出口,也被10多个城市甩在了身后。

    武汉市委、市政府把承办六城会视为重振大武汉的一次良好机遇。市长李宪生这样说,为办成六城会,2002年被选定为承办城市后,武汉就确定了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全市每年用于迎接六城会的投入超过100亿元。

     在筹备六城会的过程中,武汉全面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用绿色、环保理念对城市整体形象进行了提升:一是以“两区两线”“两江四岸”为主体,推进城市景观建设;二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六城会比赛期间的交通安全和通畅;三是突出滨水生态特色,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四是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六城会让武汉的城市建设提速了至少8到10年,”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说。天河机场二期扩建、武昌火车站改造、7条城市进出口道路建设、蛇山显山透绿工程等,这么多大型项目的集中实施,在武汉城市建设史上还未曾有过。 “从3月六城会预赛开始,到11月3日比赛全部结束,近20万人次的来宾,可拉动武汉10亿元消费,”六城会资源开发部副部长陈旭东介绍说。“这包括全国74个城市代表团的2万名选手和各地观摩团、记者团、旅游团等,他们在武汉的吃、住、行,对武汉方方面面都有经济推动作用。”

    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使打造国际品牌影响力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战略选择。在各个城市加快融入国际城市体系的进程中,六城会带给大武汉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远远大于此。长期致力于大武汉品牌建设的六城会组委会顾问殷增涛说:“奥运会给中国城市带来了机遇,而六城会让武汉提前把握住了先机。”

    科学发展理念的融合 推动大武汉体育事业腾飞

    一次大型运动会,举办城市往往需要花费三分之一以上预算经费来修建、改建大大小小的比赛场馆,但在短短的十多天风光与辉煌之后,这些场馆的使用便宣告结束。赛后谁为这些场馆继续买单? 其运营和维护的成本问题无法回避。

    武汉市体育局局长李坤耀说:“武汉体育场馆建设,融入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基本不存在这种隐忧。”举办六城会需要的比赛和训练场馆共60个,其中对旧设施的改造、扩建达到了32个。这些场馆大部分归原来所属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校所有,是学校永久性的优质体育资源,即节约了资源,节省了投入,又发挥了存量优势,避免了重复建设。

    而一些新建体育场馆建设,一律围绕“量力而行、节俭办赛、赛用结合、惠民服务”的方针进行。其赛后的动作方式几乎与北京奥运建设模式如出一辙。

    如六城会主会场塔子湖体育中心是按“全民健身体育休闲主题公园”进行设计的,赛后将交由公司进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由于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未来市场容量,使包袱变成了财富。

    60个大型场馆相继投入使用,使拥有400多万常住人口的武汉市中心城区,每7万人就有一座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城运会对武汉体育产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推动。赛后有一大批的体育设施,我们要好好利用起来,给大学生、给市民提供一个体育锻炼的场所。”

    近年来,全市体育场馆建设的突飞猛进,体育意识的全面提高,已使武汉步入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至2006年底,武汉籍运动员在22个奥运项目上为中国夺得了338枚金牌。周继红、陈静、伏明霞、乔红、肖海亮、高崚、李婷等武汉籍运动员先后走进了奥运冠军的殿堂。

    李坤耀说:“六城会的承办,为武汉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的裁判员、教练员和体育组织指挥人才,对武汉体育事业的发展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推动。”

    重在参与理念的回归 促进大武汉人文素质提高

    《奥林匹克宪章》把现代体育终极目标,定位于“促进全民的体育运动,提高全民的身心素质,构建完善的人生。”

    有人说,六城会不设奖牌榜和总分排名,不提倡重奖金牌运动员等改革与创新,是这一重在参与理念的回归。其实,从六城会的筹备、到比赛项目对市民观众的免费开放,再到闭幕式让百姓参与的运筹与安排,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六城会筹备工作的推进,“全民健身”的观念在江城已日益深入人心。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老年人体育、伤残人体育等活动各显特色,各种体育健身组织日趋健全,全市已建立了文体站125个,社区文体活动室1225个,社区居民晨练和晚练点3500个,全民健身网络初步成形。

    去年,武汉对城区“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的体育运动人群”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到了45.3%。保守估计,六城会结束后,这一比例将超过50%。

    六城会的举办对大武汉来说,远远不只这些。一名在北京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记者说:“作为湖北老乡,每次经过武汉都有一种过客的感觉,这次到武汉却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他说,六城会彰显的一种平和与大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亲和力。这种承办大型活动的经验与人文理念,将是大武汉走向国际大都市不可多得的财富。

    对此,澳门代表团新闻联络官、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体育发展局高级技术员胡友樾深有同感。他说,六城会的经验与理念有很多方面值得澳门学习、借鉴。(完)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吕忠怿)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