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北京2008年残奥会 > 北京残奥评论

新华社:残奥会加速中国救赎文化的理性回归

   新华社记者邹大鹏 叶锋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中国并不缺少富豪,但却很少有人像比尔·盖茨那样倾家荡产热衷慈善。如何“让一部分先富的人先捐起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第三次再分配的焦点,而“为富不仁”也成为众人矛头所指。

  其实,慈善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无论是修桥筑庙还是捐资赈灾,中国社会并不缺乏爱心。但是,这种慈善更多的是一种利己的怜悯、同情施舍和单向救助,对回报的期望值也过高,因此很难体味到赠予利他时所收获的社会责任认同的快乐。赠予者与受赠者谁才是真正的救赎者?

  北京2008年残奥会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这种救赎文化,全民慈善也开始引发富人、名人的慈悲之心。

  残奥会的“爱心遗产”

  从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到近现代则如此阐释慈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华夏文明,一直没有忽视慈善这个命题。

  无论是残奥会赛场上挑战命运和身体极限的抗争,还是开幕式上四川残疾女孩李月《永不停跳的舞步》,残疾人朋友赠予社会的震撼、感动和“余香”,远比他们所收获的“玫瑰”和掌声要多,而人们在“悲天悯人”的同时也不禁反思,“我们还能为他们再做些什么?”

  其实,这些坚强的舞者不需要“怜悯”,他们需要的是尊重、掌声和空间。据相关统计,全球有6·5亿残疾人,其中,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残奥会的举办给了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残疾人体育只是慈善事业的一面镜子,然而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却在残奥会的无障碍服务等“爱心遗产”中见证着中国慈善文化的一种理性转型。

  “我们以往的慈善理解存在误区,都是填鸭式强塞给残疾人朋友,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其实这种爱心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上的平等互赠,残奥会让我们也收获很多!”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刘云涛感触颇深。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中,慈善只是一种同情悲悯和救济,只是对他人的一种救赎。前些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相关的“慈善事业”的词条,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然而,在《大美百科全书》“慈善事业”条目的释义却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

  正如美国慈善巨头洛克菲勒所说:“唯有牺牲奉献的火焰才能炼净心中的自私,且使人类灵魂中的伟大得以释放。”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慈善事业中收获自身的社会价值完成自我救赎,既是赠予者也是受赠者。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上海市民朱希晨的母亲沈翠英将自己一套近150平方米的住房拍卖,所得45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在四川都江堰地震灾区建造一所能抵抗强震的学校。作为家中独子,母亲捐房即意味着他的财产“流失”,然而朱希晨却说:“我们完全支持妈妈,在经济上,这可说是一笔损失,但在精神上,它带我们的收获更大。”

  同样,凭130亿身家位列2007年胡润百富榜第45位的企业家张祥青的自赎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慈善文化。这个唐山地震孤儿在汶川地震后,与妻子累计向灾区累计捐款1·1亿元,正如他自己所说:“财富是大家的,是社会的。”

  虽然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曾显示,他们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的,国内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虽然张祥青的捐赠不及美国富豪十年内对各类慈善组织的捐赠总额超过2000多亿美元的一个零头。但毕竟有了一个开始,而残奥会带来的慈善观念加速转变,将让更多人投身于此。

  “全民慈善”

  从四川大地震到北京残奥会,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以如此的热情投身到慈善事业里去,这种爱心必然会影响到巨富、名人们的慈善观。

  中华慈善总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获得的捐赠有10%来自平民百姓,这10%的捐赠也成为带动“名人慈善”的关键,“全民慈善”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在沈翠英等普通民众为慈善而卖房赈灾时,名人们也感受到了压力。

  这种“全民氛围”最终也促使了更多名人大胆、公开地投身慈善事业。

  美国已故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中国一些企业家、富豪,也开始光明正大地行善,在2006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中,上榜中国企业的捐赠金额较前两年大幅增长,与2005年相比,增幅高达76·6%,其中超过1/3的企业连续3年荣登慈善榜,专注且持续的慈善策略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家的理性追求,而这与“全民慈善”的氛围密不可分。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袁采告诉记者说,一些外企捐钱的同时还要感谢慈善组织,不停地说“谢谢”。因为不少外企的产品、品牌,正是随着他们的慈善项目在我国的扩展而走向了全国各地。如今,许多国内企业家和名人也在重新认识“慈善”的魅力。

  正如编撰《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而闻名的英国人胡润所说:“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作出贡献时,也会从社会得到各种性质的回报,即所谓‘社会分红’。”

  慈善不仅是一种捐赠,更是一种舍得,有舍自然有得。在2007年上海世界特奥会,姚明为了赶到一个论坛和特奥运动员见面,并接受国际特奥会的颁奖,最终缺席火箭队训练日活动还被罚了款。不过,姚明的收获却更多,“我从特奥运动员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最重要的东西:勇气。这会一直激励我在事业和人生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有媒体报道,北京奥运会冠军邹凯的自由体操金牌、李小鹏的双杠金牌等物品将于月底的慈善晚宴上捐赠拍卖,用于捐献灾区,而由著名运动员李宁、蔡振华、李永波、周继红等发起成立的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即是主办方之一,越来越多的体育名人也开始投身慈善。

  不断完善的慈善环境

  中国传统的慈善文化,主要以家庭、亲友为圆心,然后才不断向外拓展,这种“同心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慈善的“大爱无疆”。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不只是慈善者的利己主义,也与中国慈善环境的不完善也有一定关系,人们在不透明的慈善体系中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

  然而,此前的四川大地震让国人看到了中国慈善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个人纷纷向灾区伸出援手捐钱捐物,而在政府的监督下,慈善组织小到一顶帐篷的购买、使用的全程透明跟踪,也让慈善组织的公信度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大胆地把捐赠给予第三方,走出“同心圆”。此外,在税收方面,中国政府也全力为赈灾捐助开放绿灯,这样的慈善环境让更多富人从幕后走到台前,纷纷举牌亮相,开始将在慈善方面尝试高层次的“炫耀性消费”。

  同样,残奥会也见证着这种慈善环境的转变。慈善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爱心接力,而历史上参加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的北京残奥会是世界慈善爱心长跑的重要一棒。在这里,人们不仅从比赛场馆、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公共景点等无障碍服务中看到了中国为残疾人事业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这个国家在慈善事业中的善行善远。

  在北京残奥村和平广场有一面《残疾人权利公约》纪念墙,据称这也是残奥会历史上首次展示《残疾人权利公约》。在这面墙的背后,记录着北京尊重、平等、互助的一幕幕,也记录着中国慈善文化的理性回归。(完)

  

(责任编辑:starwind)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金牌榜更多>>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