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北京2008年残奥会 > 北京残奥城市

用奥运遗产打造帆船之都 广范围内得到最大利用

志愿者细致周到的服务是奥帆赛和残奥帆赛期间一大亮点。 孙立 摄
“帆船之都”美景让人陶醉。  李学亮 摄

  记者 田 璐

  昨日,奥帆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结和介绍了本届残奥帆赛的组织运行工作。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奥帆委常务副主席臧爱民,国际残奥委会运行经理简·泰依,国际残帆联主席瑟治·约根森出席发布会。臧爱民在会上透露,青岛宝贵的“奥运遗产”,将在未来用于打造“帆船之都”。

  奥帆中心对外开放

  奥帆中心是青岛“奥运遗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臧爱民透露,残奥帆赛结束之后,奥帆中心将移交给城投公司后期具体运作和开发。预计9月20日左右,奥帆中心将完成交接。

  “奥帆中心将对外开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最好的利用,让市民和游客记住奥帆赛和残奥帆赛,更好地享受奥运带给他们的快乐。”臧爱民透露,预计在9月17日左右,将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奥帆中心具体的开放细节。

  “团队”纳入人才库

  “在本届奥帆赛和残奥帆赛中,我们的运行团队得到了历练,具备了承接高水平赛事的能力,是奥运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臧爱民告诉记者,早在一年之前,市委市政府就在考虑奥运团队人员的妥善安置问题,保证每一个人才都能得到很好的使用。后期,虽然这些人员将被安置到不同的部门。但是奥运团队的优秀人员将被纳入到青岛的“人才储备库”中。今后青岛再举办高水平赛事,这些人才将随时被再次组织起来,迅速地发挥作用。

  引进一批无障碍帆船

  “在本届残奥帆赛上,中国残疾人帆船队的优异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残疾人帆船运动的希望和巨大潜力。与此同时,残疾人运动员们在比赛中展示的自强不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体育对残疾人的影响。”臧爱民说,后期青岛将在发展帆船运动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和推动残疾青少年帆船运动。

  臧爱民在会上透露,我市已经在着手与各方面联系,计划引进一批适合残疾青少年的帆船,让岛城的青少年在帆船上获得新的人生。与此同时,也为中国的残疾人帆船运动提供和储备后备力量。

  在海上用顽强 超越残缺羁绊

  残奥帆赛虽结束但给青岛留下许多感人故事

  北京残奥会帆船比赛在青岛圆满落帆。25支队伍的80名残疾人运动员在大海上彰显出人性的尊严,用顽强超越残缺的羁绊,向世人展示出他们发自内心的欢乐。

  人性崇高 尊严彰显

  比赛期间,记者每天到混合区采访,经常看到赛后归来的队员在通过下水坡道时,微笑着婉拒同伴或志愿者的帮助,摇着轮椅或拄着拐杖,自己回到准备区。

  11日,一位下肢残疾的运动员骑自行车从下水坡道上岸,第一次没成功,看到记者走过去想帮助他,他微笑着摆摆手,转了一圈后提速走斜线绕了上来。 这些彰显人性尊严的瞬间,隐含着赛事组织者细微的考虑。为适应残奥帆赛的要求,下水坡道经调整已变得更为平缓。无障碍浮码头四周安装了5厘米高的木质道边,以阻挡轮椅下滑。 奥帆赛所有场馆都为残疾运动员进行了改造,奥帆中心的人行道实现了盲道全覆盖,另外还设置了20台无障碍电梯,通道宽度均超过1.2米,保证轮椅顺利通行。 

  超越羁绊 物与神游

  “在天空飞翔和在大海上航行感觉非常相似,”12日,曾是一名飞行员的匈牙利船员佐尔坦·佩甘对记者说。在采访中记者随处感到,帆船运动不仅让许多残疾人选手在大海中超越了身体残疾的羁绊,更使得他们的精神御风飞扬。 佩甘1983年在跳伞时摔成截瘫,他1997年开始由天空来到大海,尝试从事帆船运动。 风帆又给佩甘插上了翅膀。

  记者问及天空与大海的感受,佩甘说:“驾驶帆船在大海上航行,可以与大自然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美好的感觉超过了飞行。” 国际残帆联主席瑟治·约根森在1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帆船运动是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比赛,他们都需要并肩协作,把狂风激浪变成动力。而成功都可以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证实,在精神上获得超越。我认为这是体现残疾人运动精神的一个最好典范。”

  珍爱人生 享受欢乐

  12日,提前两轮夺冠的美国队员莫琳刚从海上回到岸边,一脸灿烂笑容的小蒂娜尖叫着奔跑过来,一下子抱住了妈妈。她的丈夫也赶来亲吻自己的妻子。队友环绕在她的身边,朗朗的笑声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大家都微笑着注视这一家三口。 笑容和欢乐几乎成了这次残奥帆赛的“主色调”。

  芬兰选手尤哈尼·马蒂拉先后把他的5条船都以自己女儿Ilona的名字命名。“女儿”一直伴着他在海上航行。 “女儿和她的名字同样美丽,所以我的船都是她的名字。”62岁的马蒂拉在13日结束比赛后微笑着对记者说。 尽管马蒂拉这次比赛的成绩不很理想,但他毫不在乎。眺望余晖中美丽的海湾,马蒂拉神情陶醉地说:“我喜爱大海,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大海和帆船带来的欢乐。” 新华社青岛9月15日电

  约根森迷上青岛

  国际残帆联主席表示要在这安排更多顶尖赛事

  晚报讯 昨日,国际残帆联主席瑟治·约根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青岛高度肯定。他指出青岛为残奥帆赛提供了一流的竞赛场馆和出色的竞赛组织,是他迄今为止所见过的最好的一届残奥帆赛。

  采访中,他激动地说: “本届残奥帆赛的成功举办,让我看到青岛已经完全具备举办和承接国际最高水平赛事的能力。相信下一届残奥帆赛举办地英国也需要来跟青岛学习。”瑟治·约根森向记者透露,今后国际残帆联将争取多安排一些国际顶尖帆船赛事到青岛来举办。 (记者 田璐)

  临别时他们依依不舍

  各国记者昨日纷纷给志愿者留言并合影留念

  9月14日,北京残奥会帆船比赛最后的一个新闻发布会在青岛奥帆基地新闻中心举行,可今天,中外记者们并没有着急写发布会新闻稿,而是把一篇篇赠言送给了媒体中心的志愿者们。

  英国BBC的伊丽莎白·格林伍德和斯蒂芬·普科对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残奥帆赛媒体接待工作效率非常高,让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变得很容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王伟说:“媒体中心的设施非常好,志愿者的工作也很不容易,我对他们的服务非常满意。”

  三个星期前,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结束时,记者们也纷纷给媒体中心志愿者们留下赠言。路透社的贾斯廷·帕尔默在留言簿上写道:非常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热情帮助和亲切友善的微笑!你们是青岛奥帆赛成功举办的坚实保证,确保了奥帆赛取得巨大的成功!祝你们好运! 法新社的唐·埃默特写道:我将永远铭记与你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和你们呈现给奥运会的专业服务!英国每日电讯的蒂姆·杰弗里先生写下这样的话:非常感谢工作人员的友善、帮助以及整个奥帆中心的友谊! 中国日报奥运报道组留言:你们以热情的服务、真诚的微笑和专业的技能,使我们来自媒体的记者们深受感动!你们不愧为是一支服务奥运会的国际化团队。

  落帆时节赠华章,今天的媒体中心离别的情绪让每个人都有些伤感,记者们纷纷和这些朝夕相处的志愿者们合影留念,而不少还是在读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将自己未来的工作确定为新闻记者。 再见,2008北京奥运会。 再见,2008北京残奥会。 

  新华社青岛9月14日电

(责任编辑:冯建爽)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金牌榜更多>>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