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宏斌
这期申花周刊,谈的是文化。
“文化”一词,听起来特文化,好像只有文化人才能领会一般。没那么玄乎。文化是最大众的,是无处不在的。外国人吃面包、喝牛奶,我们吃大饼油条、喝豆浆。这就是文化,这是饮食文化。
申花的文化是什么?也许有人会反问:申花,一支足球队,能有什么文化?
此言差矣。每天,在这个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在谈论申花。每到周末,会有那么多人为申花呐喊、着急、欣喜、悲痛。往大里说,申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申花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因为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申花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特征。
首先,申花具有上海这座开放城市的特有文化气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申花的球衣胸前和背后,你可以看到很多国际大品牌的广告,但你看不到诸如“四五老窖”“诗仙太白”之类的名称。这就是一种文化。
申花身上,还有公认的“贵族气质”、“大家风范”。这也是一种文化。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比如,申花本土球员大多爱读书,有修养,是足球场上的“贵族”;再比如,申花队身上有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气质。和其他很多中超球队相比,申花是文明的,是大度的,是规范的,是遵纪守法的。
这些年来,申花邀请了很多洋帅、很多大牌外籍球员。这也是一种文化。“崇洋媚外”,体现的是球队的开放,球队的国际化。
再说球迷。申花球迷,是国内第一支向足球发达国家学习的球迷队伍。“蓝魔”出现在申花,而不是其他球队,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看台上的蓝色海洋,是申花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必不可少、画龙点睛的一笔。这也是一种文化。
申花的文化,还有很多面。当年徐根宝的治军严格,楼世芳的文人气质,吴金贵的温文尔雅,在某个时期也都成为申花的一种文化。正是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悠长的申花文化长河。
久而久之,文化会形成传统,具有特定气质和生命力。破坏文化,意味着推倒大楼的根基。去年的“洗牌门”事件,就有违申花的大俱乐部风范。文化传统若被破坏,被颠覆,是很难重建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