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花俱乐部发布新队徽,结果半夜12点上万名球迷挤爆申花官网,导致官网瘫痪,发布仪式延迟。作为申花提升文化品位的一部分,队徽发布也能吸引那么多球迷,令申花工作人员始料不及。反过来,这也证明球队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申花向来重视球队文化建设。熟悉中国足球的人可以得出结论:申花的球员,在国内算是素质比较高的;申花俱乐部,在国内算是比较正规的。这和上海的足球传统、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申花和国安,是仅剩的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没有更名的俱乐部。上海球迷对申花的归属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传统。文化现象很难与传统剥离,特别是球队文化,总和球队的诞生、历程、球风相关,总是要经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球队文化就是一种传统,欧洲的足球文化如此发达,与他们上百年的职业足球经历息息相关。
申花1993年底成立,立刻打上了要给“软脚蟹”注入硬朗球风的烙印。球队非常重视作风建设,诞生了徐根宝和范志毅这两个硬派上海男人的形象。随后在领导的关心下,首次提出了把党支部建立在球队上,还搞了向社会公开招聘领队的活动。那时候的申花,文化建设很符合职业化初期人们对职业球队精神面貌的期待,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让申花的品牌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上海城市的一张名片。
正面形象树立之后,郁知非迅速发现俱乐部文化在足球领域的缺失和稚嫩,于是开启了漫漫的洋务运动。国际化成为文化建设的新标志,东欧、南美教练的到来,少年队留学巴西的经历,以及申花曼联联手打造商业赛顶峰,都让申花向国际化俱乐部迈出了一大步。虽然成绩上的回报有限,但回头看很多人都认为那时候的申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球踢得漂亮,国际影响力增加,申花的无形资产一度超过10亿人民币。
郁知非逐渐转型为职业体育经理人,见识多了,更意识到申花在足球文化建设上的巨大差距。当他正准备继续放手大干时,SVA入主申花,申花迎来新的经理人楼世芳。楼世芳算是典型的文人,由于对足球的了解有限,他在申花大力推行的文化建设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申花队员个人的受益,也远比俱乐部的受益要大。
楼世芳喜欢诗词歌赋,经常在赛前给队员们讲故事,可惜队员们的文化水平有限,领会能力一般。在俱乐部建设上楼世芳完全像搞文化一样安排得井井有条,队歌、队刊、吉祥物、宣传册、足球学校、甚至足球论坛,看上去非常热闹,但可能也有些脱离申花足球的实际。申花还为退役的队员联系了东华大学读书,告诉他们做人比踢球更重要,因此直到现在,申花队员还在享受这样的文化传统,很多人都渴望读书,明白了足球不是全部的道理。
朱骏时代的申花,文化建设常遭人诟病,因为他提倡美国式的快餐文化,就要急功近利,就要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在堕落的足球大环境下,有些讲究江湖色彩,认了大哥就要绝对忠诚。大概是搞了两年多申花,终于明白文化底蕴对成绩支撑的重要性,最近申花俱乐部大搞文化建设,要提升球员的文化品位和全面素质,似乎也在有意挽回俱乐部的某种形象。
无论楼世芳还是朱骏,都把球队的文化建设打上深刻的个人色彩,而与球队的传统关系不大。球队文化不与足球传统结合起来,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比如,现在的申花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缺乏真正的合力,缺乏团队意识,我们的文化建设、素质教育能否以此为突破口?比如,现在的年轻队员看重金钱,却不注重自身足球价值的实现,该怎么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足球观?
申花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或许能从一个传统口号中找到答案:申花足球,领先一步。上海是中国的上海,足球文化应该有引领意识,走在中国足球的前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