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U16亚少赛预赛上,中国国少队被世界排名第199名的东帝汶逼得左支右绌,赛后,中国足球再度被批判和嘲笑组成的二重奏包围。
昨天,面对诟病,足协一位人士站出来自我辩解,他把问题归咎于中国足球基础人口的萎缩:“足球人口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去年领导专门让部门去基层了解了一下,形势不容乐观,张宁那届拿亚少赛冠军的时候,可选的球员还有上千人,现在只有几百,不得不说,整个足球行业面临着很大的萎缩。
虽然不合时宜,但这是一句实话。它同时暴露了足协领导不大下基层和足球人口锐减的两大事实——数据显示,目前中国U13的足球人口甚至只有90人,仅为日本同年龄段的近千分之一。
国少队实力不济与足球基础人口脱不了干系,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中国足球基础人口数量的萎缩?诚然,足协的普及工作和基层管理并不到位,我们的民间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充足,职业俱乐部急功近利非常普遍,但这些无不由来已久,不足以作为这一下滑大势的合理解释。
其实,用大脚指都能想到更直观的原因:因为愿意从事足球这一行业的人少了,愿意把孩子送进足球学校的人少了。因为中国足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含义——它可以是小品是小说是电影或者一只用来简单宣泄的拳击沙袋,它离足球本身越来越远。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踢球了?中国足球自己不争气,固然是主因。但是,要想让一个体育大国在这第一大体育项目上始终无所作为,没有别的力量作用其中,断无可能。
在这其中,中国体育媒体多少也有一份责任。综观中国体育媒体,深刻有力的舆论监督逐渐被两种趋势所取代:或是报道娱乐化八卦化,大有越“堕落”越快乐之势,议程设置的积极一面被弱化;又或是评论表面化,只拍苍蝇不打老虎,对足球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的功能遭到异化。
一条因循脉络隐然可辨:成绩糟糕,媒体舆论时而有欠公允客观的报道,中国足球外界形象负面,舆论热衷于一逞口舌之快而非追根究底,足球界的从业热情降低,家长越来越不愿意将孩子送往足球学校,中国足球基础人口锐减,选材空间大大收缩,成绩上不去,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国字号集体低迷的表象之下,足协监管不力、行业缺乏自律,以及体育媒体和舆论普遍存在的浮躁、一味迎合受众情感诉求的简单宣泄,都是这条链子中的重要环节。
行文至此,想起马拉多纳的一句话。他说,“我这辈子最快乐的事,不是连过英格兰五人破门,不是世界杯夺冠,而是有那么多阿根廷孩子因为我而选择了踢球!”偶像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马这样的足球之神当然不是我们所奢望的,但重塑中国足球一个健康平凡的寻常面目,却可望成为身处中国足球和关心中国足球的所有人努力的方向。
前《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这样描述采访中最大的苦恼,“人们总会告诉我,其实没有谁是错的,我能想到我会烦得要死。”这句话的另一面正适用于中国足球——“中国不踢球”的因果链条上,从足协到基层,从教练到球员,从体育媒体到足球舆论,其实没有谁是无可指摘的。用食指指向别人时,别忘了另四根正指向自己。
怎样才能让人们恢复对足球的热情?这是个大命题,也是个小命题。就像链子的每个环节每个人都可以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的前一位,何妨少些无意义的抱怨和推诿,多一份自问自省自敛之心?每个人只能影响到链子的下一个环节,每个人却又都可以影响到中国足球的全部。
我们看到,足协已经迈出了反躬自省的第一步。南勇上任后拍板了一系列青少年足球的推广工作,全国校园四级联赛也将全面启动,足协今年2/3的经费已经投入青少年校园足球。也许,他难免要为前任们留下的烂摊子埋单,但朝前看是必须的,而放眼中国足球,需要朝前看的,又岂止南勇一人和足协一家而已。
当人们一遍一遍以不同的语气追问中国足球时,我想起电影《美国X历史》一句台词,“没有正确的问题,何来正确的答案?”眼下,中国足球的线团仍攥在我们手中,但唯有提出正确的问题,方有望找到方向,最终逃出中国足球这座历史轮回的米诺斯迷宫。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