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学增
国内外大型赛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一直是其重头戏,事关赛会的精彩与影响力。观罢全国十一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让人脱口而出的是:点火方式新颖而出人意料。
除了首棒的山东籍奥运冠军刘春红是意料之中的人选外,其他的王峰伉俪同传火炬、第三棒的三人同传,第四棒的五人同点均是意外组合,非常有创意。
当观众还在诧异时,圣火却以5000人“薪火相传”的方式点燃了主火炬。怪不得事后,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有人称没看明白圣火是如何点燃的。正是因为这个点火方式出人意外,在他们还没思想准备时便悄然点燃了。
一句话:挺绝。
近些年的一些重大赛会的点火方式各有千秋,“各有高招”,让人记忆深刻,津津乐道。
像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水火交融”、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的“箭射靶心”、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火炬点头”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当然,北京奥运会的李宁利用“维亚”空中点火,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咱们家乡承办的哈尔滨大冬会的点火仪式也相当精彩,用冰球与冰壶先后撞击而点燃主火炬,所产生的效果让人为之击节,堪称历届大冬会最好点火方式之一。不少观众都惊异这点子是怎样想出来的。
这些都为赛会增添了光彩,也为东道主博得面子。
话又说回来了。
各种重大赛会点火方式与电影一样,是一门遗憾艺术。从这个思路说开去——此届全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让人记忆深刻。兴奋之余,我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在最后火炬手点燃主火炬之前,5000人的助演队伍却事先点燃各自手中的火炬,而失去了悬念。
如果改成这样::助演队伍先“保持沉默”,在主火炬手做出点火动作时,再先后点燃各自手中火炬,并形成波浪状,直至将主火炬点燃。也就是说,主火炬手与助演队伍有机互动,相得益彰,会将“薪火相传”的主题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或许,这样改动效果会更好些。
在此届全运会开幕式结束的那晚,不少新闻同行都不约而同地说到这个点火方式,在赞誉有加的同时,也都说到值得改动的地方,与我的观点基本相似。这不能称其英雄所见略同,只说如此改动会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当然,仁者见仁,义者见义。应该说明的是,我并非“鸡蛋之中挑骨头”,只是因为喜欢而企望更好。
有一则广告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也是这篇小文要说的主要意思。
(本报济南18日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