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一位武汉的少年顺江而下,来到上海寻找未来发展的空间。在东方绿舟,这条“过江龙”打败了多位比他大3岁的“地头蛇”。担任考官的上海浦东巴士网球俱乐部教练夏嘉平,从吴迪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16年,上海网球全运会金牌零的纪录被这位小伙子打破了。
上海曾经是中国网球的“摇篮”。解放后,名噪国内的网坛三杰梅福基、吴生康和宋连根都来自上海。他们都曾是洋租界的球童,后来成为中国网球队的中流砥柱。那时候,上海队基本上就是国家队。梅福基1958年和1959年两度闯进温布尔顿网球赛男单第二轮,这个纪录至今没有被改写。从第一届全运会至第七届全运会,上海网球一直有金牌进账。但是,此后的16年中,上海网球再也无缘全运会冠军。
上海网球有深厚的底蕴,也引进了世界一流的网球赛事,水平为何一直上不去?这几年,社会各界都在为上海网球的重新崛起呐喊出力。拿到一枚全运会金牌,当然不能说“轻舟已过万重山”,认为上海网球就此走上了坦途。且不说吴迪夺金多少还有对手受伤的运气成分,掂量上海网球的整体实力,比起江苏、湖北和天津三强,还是存在着差距。吴迪的夺金,只能说明上海网球这只“摇篮”开始苏醒了。
有道是,失败是很好的学校。反言之,成功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学校。上海网球不妨从吴迪的成功中总结经验。成功不可以复制,但是可以启迪未来。
(本报济南10月27日专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