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职业化致人才锐减 中国足球竟造奇迹
来源:
法制日报
2010年02月24日10:07
最近一段时间,长期一潭死水的中国足坛,忽然翻起波澜,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反赌扫黑,南勇、杨一民等“大哥大”级的人物纷纷落网,最新的消息是广州医药、成都谢菲联和青岛海利丰三家涉嫌打假球的俱乐部,再次被中国足协处罚;第二是中国足球在亚洲四强赛治愈32年“恐韩症”。由于反赌扫黑在先,3:0完胜韩国在后,有评论戏称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认为反赌扫黑将是中国足球起死回生的关键一环,甚至期待如果能够借此建立一套强大可行的反腐败机制,则可以说“中国足球死得其所”了。
在任何领域,反腐败都是必要的,中国足坛的反腐风暴如果能够保持压力的话,中国足球将在一定程度振衰起弊,也是可以预期的。不过在我看来,反腐败只能使一套机制良好运转,但却不能提高它固有的效率本身,正好比一辆汽车,良好的保养和维护,可以使之达到最大设计时速,但不能使它超过最大设计时速。
之所以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中国足球是在各项体育事业中率先进行“职业化”改革,实行俱乐部制和球员会员制、联赛公司制等“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的。改制之初,国人满以为联赛运作国际化、市场化了,俱乐部经营管理市场化了,球队组成和球员流动与转会也市场化了,这些弱化官方管理、充分重视市场自由选择的举措,必然会让中国足球在世界足坛叱咤风云。孰料人们看到的却是中国足球的一蹶不振———足球已经成了最失败、最让国人气馁的体育项目。要让一个奥运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的国家的国民,集体体验到体育末流国家特有的挫败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中国足球居然圆满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面对这样的局面,任何一个有着基本理性的人,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职业化”的方向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但中国足球再次表现出了撞了南墙仍不回头的意志———足协新掌门韦迪刚上任就表态:“职业化的道路要坚定不移,绝不能动摇,所有项目有条件的话最终都会走向职业化,足球又是率先走向职业化的一个。”
这个表态,首先从逻辑上就让人费解:足球“率先走向职业化”,既然出的问题最多,输得最惨,其他项目应该引以为鉴才对,怎么能够得出“所有项目”都必须走这条道路的结论呢?好比一群人排成一路纵队过河,第一个人淹死了,后面的人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换个地点过河,为什么非要“坚定不移”地跟着率先淹死的那个人继续往前走呢?难道一定要让大家全都淹死才算干净吗?
逻辑先不纠缠,再说事实:一个体育项目的兴衰,关键不是看砸了多少钱,而是要看从事这个项目的体育人口、尤其是青少年体育人口的多少,青少年体育人口的基数越大,选拔出优秀运动员组成国家队,在世界体坛夺冠的可能性就越大。巴西的足球称霸世界,除了在拉丁人的灵活和柔韧性方面占了优势之外,拥有世界最多青少年足球人口,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中国足球进行职业化、市场化改革之后,国内的青少年足球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了,因为原来体育系统免费的业余足球体校,已经由收费的“足球学校”所全面代替了。和其他学校一样,足球学校的学费也不是一般穷人家庭能够出的起的,所以足球学校里都是富家子弟在踢球。但足球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和马术、高尔夫、射击等不一样,其特点是大量消耗体力,但又不需要花大量的钱置办昂贵的装备,因此在欧洲以及拉美,主要都是穷人的孩子在踢球,贝利、马拉多纳、大罗、小罗等天才球员,个个都出身贫寒。2002年,中国闯进世界杯时的主力队员郝海东、范志毅等,都还是职业化改革以前的老体制培养的球员,这一事实也被许多人所忽略了。
在传统体制下,每个县、区都有业余体校,业余体校不管孩子家庭收入水平,只看能力,反正从服装到器材都是国家给的。因此,穷孩子有出路。“职业化”以后,增加的是球迷,减少的却是球员,在这种状况下,中国足球想“死得其所”并不容易,因为反赌扫黑的力度再大,也不可能扫出一个足球强国来,这和不能通过维修保养让一台拖拉机的速度达到F1赛车的速度的道理是一样的。
足球继续职业化,一定会像李承鹏说的:“没有最糟,只有更糟”———但这位中国知名的足球评论员,却是职业化的坚定支持者,这也许是中国足坛所有悖论当中,最耐人寻味的悖论吧?郭松民 (来源:法制日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