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根宝,我是个不合格的朋友,除了2002年在他身边鼓噪过一阵子,其后六七年,我对他和他的“中国曼联”关注并不多,联系也仅限于电话和短信问候。前两年离开体育条线,对东亚的关注就更少了,只听说去年夺了一个全运会冠军,在冲超的最后时刻掉了链子。赛季前听到的消息是,根宝已经憋足了劲今年一定要冲超,不仅让范志毅挂帅,而且还买了外援,这让我很惊讶,看来根宝不仅想证明什么,而且到了他觉得他和他的球队必须去承担起某些责任、完成使命的时候了。
尽管对根宝的能力和魄力,我一向很钦佩,但是,对他这种“深山磨剑”甚至有点小作坊的俱乐部运作模式,我还是多少有些狐疑的。毕竟,现在是资本的天下,在险恶的职业足球世界里,66岁的根宝和他稚嫩的球队能实现他的理想吗?
昨天,看了东亚中甲首场对广东日之泉的比赛后,我心头一阵暗喜,我以为如今申花队失去或者说放弃的一些可贵的东西,在东亚队身上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不仅衣钵延续着申花和上海足球血统,甚至还露出了超越前者的巨大可能性。
我一直认为,对上海这座开放的大都市来说,应该具有一支这样的职业球队:他们大气从容,不仅具备控制比赛节奏的能力,而且还要在打法流畅之余体现出足球的精致和韵味,使自己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吻合。
在看了申花新赛季的两场比赛后,我对现今的申花有一种陌生感,尽管他们第二场对南昌的比赛踢得还不错,但总觉得这不是一支打着上海烙印的球队。在我看来,这种缺乏控制,少了渗透,传球总在二十米开外的踢法,很难符合这座城市球迷的审美趋向,尽管它可能有时候也会带来不错的效果。
虽然昨天是一场中甲比赛,但东亚和广东队比赛踢出的内容和成色,在我看来并不逊色于中超比赛。比赛的艰苦程度也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可贵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东亚队不仅赢下了比赛,踢出了流畅的足球,而且还踢出了上海足球的追求。
我知道在赛季初便大胆地抛出这种带有个人情感的预测和评论是危险且并不合宜的。但是,我还是认为,一直空荡荡的八万人体育场的上座率到了赛季末存在着超越虹口足球场的可能性。不知道到了那时,“申花”的冠名权是否可以由球迷投票决定归属?
二十多年前的根宝,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当时他带领的国二队、国奥队高举抢逼围的大旗,“把打跑了的观众重新请回看台”。
现在可能有很多人对抢逼围不屑一顾,甚至是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时光倒退20多年,就能够知道为什么号称有技术的国家队却在世界杯亚洲区预赛附加赛上不敌没技术的新西兰队的原因了,也就能知道为什么根宝带领的一支青年军,能够夺走1995年甲A联赛冠军的原因了。
那时候与根宝聊足球,聊选材,他从来都说身体比技术更重要。在当时中国球员“原地技术”优秀,“跑动技术”粗糙,禁不起对抗的时代,根宝独树一帜的抢逼围打法,把中国足球引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今天,你和根宝谈足球,他会回答你:“有脚下,走天下”;谈“抢逼围”,他会说“接转传”更重要。如今根宝的足球思想里,技术已经绝对占到了第一位。这不是他对过去强调身体重要性的反思,而是在身体状态普遍要好于20多年前的今天,技术能力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足球水平提高的首要问题。
假如20年多年前,瘦骨嶙峋的武磊站在根宝面前时,他甚至连看一眼都懒得去做。而如今,武磊成了他常挂在嘴上的球星。即使是在5年前,小武磊的个头要比同场比赛的队友矮一截,被人一撞一跟头的时候,仍然是根宝的掌上明珠。如今的武磊已经成为国青队的绝对主力和得分王,昨天为东亚队打进了第一球,也是充满了智慧和技术的闪光——在对方门将冲出扑球的一刹那挑射空门。
不得不承认,昨天东亚队和广州日之泉队的比赛,是本轮中超和中甲我所看到的比赛中最精彩,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场。其间我甚至以为这是一场欧洲的比赛。它没有韩国队比赛时的那股追着球的强烈的压迫感;也没有日本队比赛时的那股玩耍似的闲情;当然更没有中国球队比赛时的那种让人窒息的迟钝和粗笨。他们是快速地奔跑,触球,传球。在他们的快速进攻中,球场似乎变宽了,球员不再像通常看到的那样拥挤在一堆,几乎每一次传球,都能让人感受到队伍的攻防思想和队员的灵气。技术能力、战术水准,成为这场比赛的主旋律,也是东亚队能够与众不同的最大亮点。
根宝66岁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像年轻人那样地对新事物感兴趣,并且有更新自己的勇气。根宝能够在崇明岛定下神来一呆近10年,不三心二意,不见异思迁,打造出这么一支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队伍,使我由衷对他萌生敬意。
希望韦主任也学一学根宝,吸收新事物,更新自己,更不要急功近利。在足球场上,急功近利的代名词就是失败,这是中国足球几十年来一再被证明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