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届莫斯科世乒赛球台上跃动的小球,决定着比赛的胜负,也牵动着观众的眼球。这小小银球究竟是怎样“穿越时空”飞向全球的呢?在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馆大厅一角的国际乒联巡回博物馆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国际乒联博物馆设在瑞士洛桑,为了推广乒乓球运动,每届世乒赛都会在举办地进行小型博物馆巡展,让各国朋友有机会一睹那些珍贵藏品。刚刚还沉浸在激烈比赛中的观众,走到这里就会不知不觉地静下心来,在一件件珍品中感受乒乓文化的魅力。
在莫斯科国际乒联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许多珍品,如在英格兰出版的乒乓游戏木刻作品,近百年前的乒乓球、球拍、球网,还有大量影星、球星、各国政要打球的老照片等。尤其是看到早期的乒乓球拍,大小、形状如羽毛球拍,木板上覆盖的是羊皮、生橡胶甚至沙子时,观众不禁啧啧称奇,直至硬橡胶球拍映入眼帘,才终于和现代乒乓球“接轨”。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西方,兴盛在东方,小小银球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在博物馆的显著位置,记者看到了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上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开了冰封多年的中美关系大门。
小博物馆的另一侧,墨绿颜色的展布像一幅历史画卷,记录着从1926年举办世乒赛以来的历届冠军。从第二十五届世乒赛开始,中国人的名字进入了国际乒联的史册,从容国团、庄则栋、邱钟惠到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刘国梁、孔令辉,一个个世界冠军展示了中国乒乓球的实力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