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金牌榜不再是人们关注的惟一焦点;这里,不再只以成败论英雄;这里,竞技终于卸下了功利的外衣,在回归体育本源的同时,也让我们寻觅到了体育的真谛。这,就是青奥会。
奥林匹克,本是人类展示纯真本能、让力与美得以完美呈现的圣殿。可近年来,随着商业化的不断侵蚀、功利之风的愈演愈烈,走过百年的奥运会早已不再那么单纯。兴奋剂、违规参赛、年龄造假等事件层出不穷,让圣洁的奥林匹克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时,青奥会的诞生,恰似一泓清泉,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青奥会,并不是简单的“青春版”奥运会。它名为运动会,实则是一个世界青少年运动员学习交流的盛会。比赛竞技只是内容之一,文化教育活动才是青奥会的最大亮点。
其实,青奥会的味道,从开幕式上即可品出一二。这里,没有恢宏的舞台,没有所谓的大牌巨星,没有让人想破脑袋的点火方式,没有佶屈聱牙的文化展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美妙得不能再美妙。
激发青年人对体育的热情,是青奥会的使命之一。在青年人愈发被网络吸引的今天,国际奥委会试图通过举办青奥会这样的方式,用体育的魅力吸引青年人的目光,拉近二者距离。为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首届青奥会所设项目中,不但有篮球三对三“斗牛”、皮划艇一对一“PK”这样符合年轻人天性的项目,还将在乒乓球、射箭、击剑等比赛中,推出“跨国、跨地区组合”。
传递责任、爱心等各种理念,则是青奥会的一项重要使命。“不要战争!请让孩子们在和平中成长。”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青奥会期间组织的一次活动中,一位叫哈萨的科威特姑娘写下的话。“在我来之前,还不知道青奥会有这么多内容。我开始以为只要打好比赛就好,现在才发现其实有些事情更有意义。”是的,青奥会,让更多的人明白了,体育和奥运,原来不只是比赛和金牌。
参加青奥会的,都是90后。对他们而言,青奥会就是一个阳光、开放的舞台。在这里,他们的收获比平时上网所得的更真实、更感性、也更真切。5个主题、7种形式的50项文教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学习、贡献、互动和庆祝的平台,特别强调各地选手的参与互动。“皮筋射击废瓶”、“丢沙包、认花草”等环保游戏,参与的青年比比皆是。在青奥村,组委会为了鼓励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切断了房间内的网络。运动员必须去广场上的网吧或者宿舍楼里的公共上网房间。这里,向“网虫”说不。这里,“阳光少年”最受欢迎。
对这些孩子而言,参加青奥会,不仅是一次精彩的人生经历,他们还能扮演“传道者”的角色。17岁的达尼埃尔是个“小镇姑娘”,她的家在加拿大靠近北极地区的一个原住民聚集区。因为练射击,可以出国比赛的她成了300“镇民”中见识最广的。达尼埃尔觉得,她可以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来。“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更多的原住民,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理想。”
对青奥选手而言,体育和奥运不仅仅是争第一和金牌,文化交流、分享快乐和了解世界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在青奥会这个阳光大家庭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体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这样的经历,对正处成长阶段的他们而言更为重要。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曾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罗格也说,体育就是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是的,对正处于“海绵吸收期”的青年人来说,青奥会的体验,就是他们树立理想和价值观的最佳途径。这不仅将决定他们未来一生的追求,还将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未来。
体育的品格,是纯洁和高尚的。奥林匹克的精神,更需薪火相传。这,需要一代代的青年人去完成。而青奥会,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契机。
本报记者 徐宛芝 董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