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中国足球 > 中甲联赛 > 中甲热点 > 广州足球俱乐部 > 最新动态

“房地产足球”繁荣还是泡沫 联赛靠烧钱恐崩塌

来源:现代金报
2010年08月19日08:09

  1亿元买断俱乐部股权、一场比赛赢球奖金100万元以上、人均伙食费每天200元、两架包机携球迷赴客场看球、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

  放眼中国足坛,以恒大、建业、陕西、绿城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房地产足球”已经成为一道眩目的风景。随着司法机关在足坛掀起反腐风暴,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反而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华景象,背后的推手正是众多房地产企业。但是,由于中国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机制,地产商能否给几乎没有盈利的中国足球联赛带来春天呢?

  越玩越大

  “房地产足球”从来不差钱

  独领风骚者,当属恒大地产集团。2009年,恒大集团一涉足职业体育便出手不凡,重金打造郎平、周苏红、杨昊、冯坤等人组成的女排“豪华之师”声名鹊起。本赛季更是买下降至中甲的广州队。此外,陕西队本赛季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河南建业在去年花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本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明年亚冠参赛资格。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冠军。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

  另外,算上青岛中能、南昌衡源等俱乐部,投资方有着房地产企业背景的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实际上,即便北京国安、山东鲁能这样的老牌国企足球俱乐部,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与房地产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据记者统计,单就中超联赛的俱乐部,不“沾”房地产的反而是凤毛麟角。

  “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运转的重要力量。”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分析认为,尽管房地产企业介入足球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就已有之,比如大连万达等,但随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难以为继而退出足球圈,“房地产足球”逐步呈现大幅扩张势头。“房地产商愿意出钱,这对中国足球应该是好事,但由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不可低估。”

  烧钱黑洞

  房地产商只在乎间接“暴利”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16年来,一直因“非职业”“伪职业”而饱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至今没有一家能够实现赢利,在产出很小的基础上,一味片面追求高投入。在欧美不少国家作为重要产业的职业足球,在中国反而成为“烧钱”的黑洞。那么,明知足球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背后的玄机到底何在?

  “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肯定是赚钱的,表面上看从足球俱乐部中赚钱是不可能的,但间接效益非常大。”资深足球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房地产企业看中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骂,只要能提高知名度,只要房地产主业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足球绝对是划算的买卖,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广告费本就高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最成功的范例当属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杭州绿城集团亦是如此。“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这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关。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商们都赚得脑满肠肥。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指出:“国际上房地产业的利润率一般在5%上下,我国工业品制造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在这个范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在30%以上,完全是暴利行业。”因此,有人感叹:“有实力玩得起中国足球的,除了国企也就只有房地产企业了。”

  前景堪忧

  联赛光靠地产商早晚玩完

  对于多家地产商投资足球的现象,批评者指出,房地产企业重金投资足球有三大弊端值得警惕:动机不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达到目的后可能抽身而退;房地产本身是一个泡沫巨大的行业,其泡沫效应可能会转移到足球领域;不熟悉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缺乏职业意识和规范,缺乏专业人才。

  “房地产企业搞足球和体育不是好事”,长期从事体育产业和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表示,一是足球不是房地产企业的擅长行业,二是明明知道不挣钱,为什么要搞?这背后的真实动机、能否稳定持续投入都是值得怀疑的,并且对中国职业足球构建一个良性的回报盈利机制是不利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从职业联赛发展规律来看,一个职业联赛要保持健康发展,可以亏损,但俱乐部必须从市场上挣到70%的钱,如果长期低于这个标准,俱乐部一定会出问题。目前,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的成本至少四五千万元,而赢利能力又十分低下,相比之下泡沫过多,长期来看存在风险。一些俱乐部出现假球、赌球,便与财政状况不佳有很大关系,只能靠卖分来生存。因此,提高经营能力是中国足球俱乐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刘清早等专家表示,中国足球已经探底,中国职业足球要想完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先锋军”的历史使命,必须借鉴欧美足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体育产业和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出发,不断完善职业俱乐部准入、足球管理体制、职业联赛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挤压泡沫和虚火,提高自我造血功能,使职业足球逐步向着理性、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李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