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后解构主义……如今要讲时髦,就要带上一个“后”,女排频频换帅,是不是也需要对爱国主义进行一个时髦一些的解释?
女排走下五连冠高坛后的这20余年来,无论是败军之帅胡进、栗晓峰,成绩斐然的郎平、陈忠和,还是最近两个“短命教练”蔡斌、王宝泉,他们紧锁的眉头上都写着“压力”二字,郎平数次晕倒,陈忠和当年被狂批,每个教练都是战战兢兢,为啥?因为历史的原因,女排不仅是体育,更是荣誉、爱国的代名词,甚至被蒙上一层政治色彩。
如果女排和乒乓一样,能一直“强势”下去,那么陈忠和、蔡斌、王宝泉等也不会个个抓耳挠腮、头发变稀,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据中国排协2009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注册的一线职业排球运动员数量不足400人,女排队员更少。包括陈忠和在内的一些老资格教练认为实际数字可能比这还少。
陈忠和曾经说过:“在我打球的年代,福建省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排球队,现在,我们是从100多人里选材,美国是在100多支球队里挑人。”对比之下,不难理解为何美国女排能强势崛起,中国队只剩落寞身影。
频繁换帅并非提升成绩的灵药,中国女足就是女排的前车之鉴,目前两者同病相怜,陷入进退两难的深渊。真的要改变这种境况,要褪掉爱国主义的那一身光环,眼睛不要盯着“成绩”,扎扎实实地搞好联赛职业化,郎平进军甲A联赛不就是亲自“试水”吗?个人认为,这种努力,比带国家队更实在、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