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亚运“薪火相传”活动专区

专访北京亚运会捐款第一人 上传我的90亚运记忆

来源:新京报 作者:孙海光
2010年09月06日01:00
组图:北京亚运捐款第一人老照片 珍藏举重门票

  开栏语

  追忆北京亚运

  时光如梭。北京亚运会已经过去了20年,“亚洲雄风”的吼声如今还能找到些许余音。20年来,你我的生活早已天翻地覆,然而,那些植入心灵深处的刻痕却始终挥之不去。当年那些和北京有关的故事,你我淡忘了多少……从即日起,《赛道周刊》将连续推出“北京亚运会记忆系列”报道,敬请关注。同时,我们也期待分享你的亚运故事,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新京报与搜狐体育合作推出的“追忆北京亚运”系列专题《亚运盛事、薪火相传》(网址https://sports.sohu.com/s2010/xhxc/)。

  1990年9月23日中午,数千名观众涌进北京地坛体育馆观看亚运会举重比赛,那天,19岁的邢芬拿下了中国代表团首金。看台上,有一个15岁的小姑娘,来自江苏盐城建湖县,她叫颜海霞,是北京亚运会的第一个捐款者。1987年2月,正上小学5年级的颜海霞向北京亚组委捐了1.6元。23年过去了,颜海霞的女儿13岁了,谈及往事,如今已是一名小学教师的颜海霞称,那件事代表了一代人的心愿,而她,只是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而已。

  颜海霞 我代表的是那一代人

  1984年9月28日,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在汉城投票,北京获得1990年亚运会举办权。亚运会的举办掀起了特定时代下中国人的巨大热情,在亚组委的号召下,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慷慨解囊,全民筹资2.7亿元,这其中有1元6角钱是颜海霞捐的。

  1987年3月2日,正上5年级的颜海霞通过青少年报了解到,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四处演讲号召全国人民捐助亚运会。“那篇文章很小,位置也不太明显。”颜海霞对23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当时没想那么多,在学校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我认为每个人都拿出一点钱,国家办亚运会就不用担心没有钱了。”第一次在邮局寄钱,颜海霞不知道该寄给谁,便在信封上写了“张百发叔叔收”,信封内是她省下的1元6角钱。

  信寄出去后,颜海霞便忘了此事,直到亚组委集资部的一封回信,打乱了她的生活,改变了她的人生。信内称张百发已收到捐款,并转交给了亚组委。信中还感谢了颜海霞,称这体现了新中国青少年崇高的精神风貌。这封信,颜海霞已找不到原件了,她说后来很多人借去了一些纪念品,时间一长都没有归还。

  1990年,颜海霞成为焦点,那一年,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发起了寻找亚运第一捐款人的活动,15岁的颜海霞被找到了。之后,颜海霞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她受邀前往北京观摩亚运会,并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后者称其为亚运会开了个好头。之后,颜海霞观看了亚运会开幕式以及举重等项目的比赛。

  亚运会结束后不久,颜海霞便离开建湖二中,成了南京水上运动学校的一名学生,就此与体育结缘。如今,颜海霞是一名小学老师,教数学和体育。采访中,她直言如果没有那次捐款,她的人生或许将是另一条路。不过,她很满足现状,生活中有体贴的丈夫和漂亮的女儿,学校则有她教的一代又一代学生。“我们县城不大,走在路上,经常会碰到教过的学生,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感觉真的很不错。”这个被写进历史的小人物说,那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是她们那一代人的选择。

  面对面

  很遗憾 没看到和李鹏的合影

  捐过款后没当回事儿

  新京报:当时捐款后有没有想过会收到回信?

  颜海霞:当时根本就没想那么多,之前老师也给我们讲过很多,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捐了。1块6毛钱在当时已算不少了,那会儿压岁钱也就几块钱。当时不知道怎么寄,也不知道往哪里寄,就直接把钱放在信封里,写上了“张百发叔叔收”。寄出去后,没当回事。过了一段时间,亚组委集资部给我回了一封信,说张百发收到了捐款,并转交给了亚组委,信里面还夸了一下我。

  新京报:从1987年捐款到1990年寻找亚运第一捐款人,过了很长时间,当时怎么找到你的?

  颜海霞:1990年左右,我们县体委的一位董爷爷找到我,说他们在找一个叫“颜海霞”的小姑娘。当时,我们建湖县就有两三个叫颜海霞的。董爷爷问我,是不是给亚运会捐过款,我说是啊,然后他们想看一下亚组委那边给我的回信。还好我母亲把我的书和信都收在一起,最后找到了。后来我母亲还说《人民日报》都登了寻人启事,找那个为亚运会捐款的小女孩。那会儿就特别特别兴奋,都有些懵了,要去北京了很高兴。

  从北京回来后静不下心

  新京报: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颜海霞:我记得是(9月)22日晚上是开幕式,之前一天在亚组委接待处安排下去了人民大会堂,就是那天我见到了李鹏。当时那个迎接圣火的小女孩先去见了他,之后我们团的负责人也把我带过去了。李鹏总理摸着我的头说:“不错,你给全国人民带了一个好头!”当时有记者帮我们拍照,但我后来一直没有看到照片。其实那天我自己带了相机,但进去时,人家让寄存了,说里面有专人负责拍照。现在感觉挺遗憾的。

  那晚去人民大会堂,每个人都有一张请柬,我的那张带回家了,后来建湖二中校庆办校史展时,就问我父亲要去了这张请柬,之后一直没有还。后来我父亲也去世了,也找不到当时和我父亲联系的人。我去过学校两次,但没有找到那个请柬的原件,家里现在保存的只是一张复印件。

  新京报:之后再回到学校,生活和学习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颜海霞:从北京回来后已经开学很久了,也落下了很多课。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在感受过那个氛围后,没法静下心学习。刚好一个张教练看我长得挺高,说要不去练习体育吧,那会儿我已经长到1米65了。我爸妈去学校看了下就同意了。所以从北京回去后,我没在学校待多长时间就去了南京水上运动学校,从1991年直到1994年毕业。

  新京报:在北京的行程还记得吗?

  颜海霞:在北京时去看了开幕式,还有举重比赛,那是亚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我还一直留着那张门票。有几个晚上没有比赛,我们就被安排去了天坛、地坛和北海公园几个地方,其他地方没有去。天安门我也去过,是我们建湖县教育局的一个女领导带我去的。记得那天我们起得很早,还赶上了升旗仪式。

  不给女儿讲太多大道理

  新京报:你女儿跟你当时年纪差不多,她知道你的故事吗?

  颜海霞:女儿今年上6年级,她知道我的一些事,之前也有记者来采访过。我不想让她这个年纪知道太多,有时候,女儿看到我收藏的一些物品也会问我:“妈妈,这是真的假的?”我就翻出一些老照片,说你看看照片,就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啦。我不希望在她这个年纪给她讲多少大道理,让她自己慢慢感受吧。

  新京报:现在上课时,是否会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亚运会的事?

  颜海霞:我是1994年成为一名教师的,现在教数学和体育,主要是带一二年级。碰到亚运会、奥运会比赛时,我就给孩子们讲一下这些比赛的由来、项目等。这些孩子都还小,对体育不了解,有时候他们也会问我:“老师,是亚运会大还是奥运会大。”我就笑着跟他们解释一下,总之跟孩子们在一起还是很幸福的。

  新京报:作为一个主角被写进亚运会的历史中,怎么看待这件事对你人生的影响?

  颜海霞:如果没有那次捐款,我的生活或许不是现在这样。那会儿我从一个小乡镇跑到北京,内心自豪得不得了,在那个年代,谁家能有台电视机都很新鲜。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心态早就平和了。而且,那代表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并不是我个人的事。

  新京报向广大读者和网友征集北京亚运故事,征集邮箱:xjbsports@vip.sohu.com 。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孙海光

  资料图片/颜海霞提供

(责任编辑:魏万春)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