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亚洲三流?亚洲杯开赛前,高洪波说出了埋藏在他心底许久的答案。尽管“国足三流论”在部分自诩理智的球迷间并未引起过多的反响,但向来不愿在嘴仗上落于人后的不少足球圈内人士看来,高指导在大战前捅破的这个马蜂窝显然比他“捅”那一下来得更为严重——“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的国家队岂可自居三流?”
幸好,三流国足遭遇的是四流科威特队和不入流的澳大利亚裁判,高洪波手下的那群“马蜂”们还没来得及飞一会儿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随即,所谓的“三流论”也就被更开明的媒体解读为高洪波的赛前激将法,甚至是障眼法。可问题在于,以亚洲杯的三流水准,究竟是谁障了谁的眼?
每一个“事后诸葛亮”上辈子都曾遇到过一个贪功冒进的马谡,抛出“三流论”的高洪波也不例外。在职业生涯的晚期历经了中国足球最可歌可泣的黑色N分钟后,高洪波的教练生涯几乎从未一帆风顺过。1999年初登顶级联赛,高洪波带领松日一度喊出夺冠口号,然而半年后换来的是黯然离开;2002年进驻国少队,大半支球队在决赛圈前被查出骨龄超标,结果自是功败垂成;2004年率厦门冲超,深陷“贿金丑闻”;2009年入主国家队,与东亚四强赛冠军几乎同时到来的却是昔日同僚因操纵比赛而锒铛入狱。所幸的是,在每一次成功到来之前,高洪波都信奉“低调”二字的处事原则,他不刻意低调,却不在意“被低调”,甚至有时故意表现出一种“高调的低调”——比如高调宣称国足不过亚洲三流。
不是亚洲三流,而是三流的亚洲——气势磅礴坐拥世界杯主办权的卡塔尔实力不济;连夺两项海湾杯冠军的科威特心智不全;世界杯八强日本召回全部主力险些马失前蹄;号称“沙漠雄狮”的沙特阿拉伯队成了沙漠“熊市”;脱澳入亚的“澳洲袋鼠”整整四年似乎才刚刚适应时差。就连精英尽出的韩国主帅赵广来,在面对国内媒体都不敢喊出必胜口号。
冷门频出的亚洲杯表面上看似乎说明了亚洲无弱旅,但更真实的背后却无情地诉说着整体实力接近的亚洲缺乏有说服力的豪门球会。没有领头羊,何来亚洲足球的集体雄起。只靠政治风云下的拉帮结派,或是日韩足球的偶露峥嵘,亚洲足球就能从国际足联争取到更多名副其实的世界杯席位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亚洲没有一流,二流也并不可怕,剩下的所谓三流言论只不过是用来娱乐众人的玩笑话而已。
在我看来,可悲的不是输球,亦不是挫败后的盲目悲观,而是那些藉着信息不对等,向痴情球迷开起的愚蠢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