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包括张丹、张昊在内的9名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涉嫌年龄作假引发轩然大波,虽然中国滑冰协会18日再次确认都灵冬奥会银牌得主张丹/张昊参加国际比赛的年龄真实无误。但在中国体坛,运动员修改年龄是公开的秘密。让我们来听听一个普通的中国运动员的亲身经历,他在改不改年龄的灰色地带游走了很久,终于无奈妥协,“我不能假装自己不在这里生存,我诚实地改了年龄。”
李坚有两张身份证,一个他生于1988年,另一个他生于1991年,报名参赛的总是生于1991年的那个他,“我的所有队友,没有一个不改年龄”,直到2007年,李坚才托教练改小了3岁,“我和爸妈相信邪不胜正,但后来发现正不压邪,不改打不下去。”
不改年龄难合群
在队友之间 从不谈年龄
李坚的绝大多数队友,都在七八岁的时候就改好了年龄,“练了两年还想继续练下去,就改了,一般都是改小2到4岁,改得好的话根本不留底子,全国联网的档案都查不到原来的生日,有的为了更彻底地免去麻烦,连名字都改了。”
李坚是个异类,“我和爸妈都觉得,人家改,咱不改,我们相信邪不胜正,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事实是正不压邪!我吃亏吃得太多了。”
从进入省队二线队开始,李坚就开始明白自己不改年龄的代价,“我16岁,队友14岁,其实我们原本是同岁,这让我变得难以合群。我们队友之间从来不问彼此的岁数,问到了也是假的,反而尴尬,大家心照不宣。”
“两个水平差不多的运动员,一个16岁,一个14岁,你要是教练,你重点培养谁?”李坚苦笑着说,“我的所有队友,没有一个不改年龄,改年龄的目的就两个:一是为了进专业队,二是为了进国家队。”中国的许多比赛都是分年龄段的,有的两年一组,有的一年一组,这意味着年龄越小比赛机会越多,才更有机会被省队、国家队选中。”
改年龄的江湖传说
多少姐弟恋 都是改出来
李坚的教练赵英当年曾经进过国家集训队,在集训队里,他碰到了后来成为奥运冠军的张敏,集训几年下来,张敏一直呆在最年轻的那个组别,后来,赵英才知道,张敏一共改小了6岁!而另一位奥运冠军吴利也改小了4岁,“他们越集训越年轻了”。
同样的故事在若干年后仍在上演,李坚告诉记者,有个山东队员到国青队集训了3年,第一年他14岁,第三年他只有13岁了。
李坚的队友刘亮原本是1991年出生,改成了1996年出生,刘亮20岁的时候去追一个心仪的女孩,结果人家姑娘的回应让他哭笑不得:“你才14岁,怎么能谈恋爱呢?”这样的桥段也发生在不少中国体坛名将身上,原本男选手比女选手年龄大,但因为男选手年龄改得比较“狠”,所以后来就变成了“姐弟恋”。
关于改年龄的细节,退役运动员王明告诉记者,他当运动员时是上世纪80年代末,改年龄要花钱托人,“要花几千块钱,还得买几条万宝路烟,拎几瓶杜康、竹叶青”,因为家里拿不出这笔在当年属于“巨款”的钱,王明没有改年龄,也没能进入国家队。
痛改年龄“获新生”
不改就被淘汰 只能妥协
2007年,李坚19岁,如果他再不改年龄,就只能退役了!“不改就打不下去了,我只能妥协,我不能假装自己不在这里生存,我诚实地改了年龄。”
李坚改小了3岁,是托一名相熟的教练去改的,“我的教练也很正直,但不改是不行的”,因为改得太晚,李坚改得不彻底,他有了两张身份证,如果遇到事情去查,是会被查出来的,现在,他只能指望自己不会被熟人“出卖”。
改完年龄,李坚发现“这样才恢复了正常”,他终于可以参加许多比赛,但他已没有机会进入顶尖行列。
李坚说,现在改年龄越来越难了,但是教练和队里总有“渠道”:“这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源头摆在那里,想改总是能改的。”
在采访的末尾,当记者问李坚:“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可以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在七八岁的时候改年龄吗?”李坚没有犹豫:“不会,到现在我也受不了说自己是1991年出生的,我想,这才是适合我的路吧。”
(注:本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据《青年报》
链接
中国球员为何要修改年龄?
中国球员改年龄的第一好处是在全运会可以不占用超龄球员名额的前提下,让超龄球员以适龄球员身份多参加一届全运会。
以篮球名将王治郅为例,他由1977年出生改为1979年之后,得以参加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第九届全运会对篮球比赛运动员的年龄限制在1979年以后出生)
其二,让暂时没有机会进一队参加CBA的球员可以继续以“青年队员”身份留在二队参加青年队联赛。由于青年队和高中联赛的年龄限制,很多球员修改年龄的初衷都是因为这个。
其三,得以参加其他有年龄限制的比赛。例如亚洲、世界级别的青年锦标赛、国内青年队比赛或者高中联赛等,可以以大打小。对于身体还在成长阶段、专业训练年限相对较短的小球员来说,年龄差一岁通常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其四,让人觉得有培养前途,容易引起媒体、国家级队伍的注意等。
年龄门谁站在门的背后
□方正宇
又是“年龄门”!曾经发生在体操运动员董芳霄身上的悲剧,也许又要降临到几名花样滑冰选手的头上。修改运动员年龄的行为,已成为中国体坛必须根治的一颗“毒瘤”。
说起体育界的修改年龄,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年龄改小,从而在青年赛事中形成“以大欺小”的优势。另一种则是把年龄改大,通常会出现在体操或者花滑中,目的则是避开这些项目禁止低龄选手参赛的规定,把那些骨骼尚未充分发育的孩子们提前送到赛场。无论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是对于公平竞赛精神的一种亵渎。
那么,又是哪些人应该对这些“年龄门”来负责?当初在处理董芳霄事件时,官方给出的定义是“个人行为”。但实际上,在国内户籍管理制度如此严格的背景下,个人要想篡改出生日期的难度可想而知。更大的可能性,恐怕还是某些负责人出面完成了这项任务。
至于本次花样滑冰选手涉嫌修改年龄事件,在官方的回应是“由于地方参赛单位在材料报送、信息汇总环节及我协会的审核工作中出现失误”。但这又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在材料报送的过程中,出生日期等身份资料本该是最不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可现在偏偏是这些项目居然在誊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未免也太低估办事人员的能力了吧?而且巧合的是,如果根据这些错误所显示的年龄,恰好会有一大批选手无法避开年龄限制,谁会相信这里面没有猫腻?
现在的问题在于,一旦爆出此类的“年龄门”事件,有关部门往往会采取一种丢车保帅的策略,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运动员的头上,要求他们来承担全部后果。至于全身而退的罪魁祸首,此时也许正在寻找下一批修改年龄的对象。
也就是说,正因为以往的处罚和没有落在真正的责任人身上,导致此类行为屡禁不止。对于国际奥委会和其他的单项体育组织来说,如果希望彻底根治这颗“毒瘤”,或许应该借鉴以往在反兴奋剂工作中曾经采取的措施。那就是如果在某个领域内发现多例修改年龄的案例,那么就在一段时间内禁止这支代表队参加国际赛事。对于某些为了追求成绩而不择手段的负责人来说,只有剥夺他们继续用成绩换取政绩的希望,才是最为有效的打击手段。
或许在短期内,这会让一些运动员成为“陪葬品”,但长远来看,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杜绝“年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