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中国足球 > 足坛聚焦_中国足球

杨玉敏铮铮铁骨身体素质绝佳 曾成就辽足十连冠

来源:北国网-辽沈晚报
2011年03月09日13:57

  辽沈足球圈,提起杨玉敏,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杨老三”或者“三哥”。这个称谓,缘于杨玉敏在家中的排行,等时间一长,杨玉敏就成了媒体、球员、球迷心中的三哥——做教练,杨玉敏没得说,辽足十连冠中的第九和第十冠,就是杨玉敏拿的;论做人,杨玉敏能让人竖起两个大拇指,否则当年沈阳球迷也不会亲赴南京专程看他……

  在“三哥”身上,浓缩的都是大院的精华。

  屈指算来,杨玉敏在沈阳的时间快40年了。

  1972年,杨玉敏从大连来到沈阳,进入到体训班——大院的前身。那个时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来的:只要进入体训班,顺带户口就能落到沈阳;不仅如此,在那个匮乏的年代,成天还能有大鱼大肉吃着,大院可真是“天堂”。

  杨玉敏这一批人,当时所处的正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那时踢球的人太多了,氛围也好,辽宁足球的模式就是组织全省的队员集中,然后再优中取优,杨玉敏就这样脱颖而出。光有天赋和良好的基本功还不行,当年的训练,杨玉敏体会只有一个字:苦。

  也许现在的球员已经感受不到,当年杨玉敏这一批人一天三练!早上5点多起来做早操,上午下午大量,晚上还要写训练日记,当时也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写日记也能打发时间。至于住宿的条件,杨玉敏所住的是篮球馆旁边的教学楼,一个屋子住十多个人,地下放木头架起来,铺上草甸子,做成大通铺。绝对艰苦吧!

  但最难受的不止这些,拿冬训来说,杨玉敏他们冬季去南方集训,那个时候坐不起飞机,只能坐火车;票倒是好买,但没有卧铺,身高马大的队员们就在硬板座位上一坐就是三四天。至于场地,压根别想草皮场。

  无论在沈阳还是在南方,几乎清一色的土场训练,所以也产生了现在几乎看不到的现象:那个时候的足球队员断胳膊断腿是常事,这倒不是因为被对手铲伤,就是因为过去的场地太硬,拼抢碰撞一旦激烈而又未加小心,骨折说来就来。

  杨玉敏因为速度快,防守他的人,通常球过人不过,结果导致他的胳膊断过,锁骨也断过。训练场是这个条件,比赛场也是如此,当年杨玉敏他们在铁西踢球的时候,赛前场地顶多喷一些水,但一会就晒干了。就是这样一种环境,杨玉敏他们练出来了,也练就了这位足坛硬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足球跟国内其他运动项目一样,每年的比赛并不多,但有一次杨玉敏印象非常深刻:受当时的国家体委指派,跟随辽宁队一起去非洲学习交流,这是杨玉敏迄今为止去的最远的地方,这也可视作走出国门,放眼世界。

  那个时候,出国之前,杨玉敏和队友们还要打扮一番。先到北京,当时有一个著名的仓库,凡是外出打比赛的队员,都到这里借西服、领带、皮箱,等完成任务统统归还。

  从1972年到大院,一直持续到1982年,28岁的杨玉敏已经是队里的老大哥了,往下看,马林、唐尧东、高升、赵发庆等一大批队员都补充到一线队。应省里的决定,于1984年退役的杨玉敏被保送上大学——辽师大。退役,这是一个故事的结束,但这更是一段传奇的开始。

  深造之后,杨玉敏回到大院最初带梯队,就是现任沈阳东进队主帅于明这一批人。到了1992年初,此时辽宁队威震全国,连续拿到了8个冠军,但辉煌末期,群龙无首,谁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杨玉敏选择了担当!

  1992年和1993年,杨玉敏又拿到了两个冠军,从而成就了辽足史上最辉煌的十连冠——看看杨玉敏的这两个冠军有多么的不易:当时的辽足起步太高,拿冠军,是全队功劳;拿不下来,就是杨玉敏的责任。当时,包括马林、唐尧东、高升等一干主力去日本踢球,山东的汤乐普、李强离队,仅剩的老人辅以顶上来一些新人,某种程度上,后两个冠军含金量更高!从球员到上大学深造到带梯队,杨玉敏给外界展示了出色的执教能力,还有给球队延续了霸气:辽宁队不需要对手情报,看谁打谁!

  较早时间出国访问,带队问鼎冠军,别看杨玉敏现在56岁了,他的足球理念和对足球的理解是一般人所不及的。杨玉敏始终强调这个观点:从专业角度理念上,一个孩子从5岁踢球练到15岁,这段时间,决定了孩子20岁以后到30岁的水平,包括技术状态和能力。所以,现在中国足球在国家队改造,已经改造不了了,应该在打基础阶段定型。

  让杨玉敏担忧的地方还有很多,他现在对青少年足球这一块感到很可怕,踢球的人太少了!就像一个人工作,成天病怏怏,还谈什么工作。中国足球基础都没了,还谈什么未来,未来就没希望了。

  似乎很早就意识到这些问题,2000年左右的时候,杨玉敏曾经办过足校,每一次,杨玉敏都要亲自带队训练,为了促进良性竞争,杨玉敏还实行内部淘汰制,学校总体人数不超过60。这个队的代表人物就是王云龙——2009年全运会辽宁队的小精灵,去年广州亚运会国奥队的前锋。

  杨玉敏踢球和执教的时候,还没有“粉丝”这个称呼,但这不影响球迷对杨玉敏那一代球员的喜欢。有好几回,杨玉敏外出时,总能碰到素不相识的人过来打招呼,即便是退役20多年后,认识杨玉敏的人还是那么多。

  后来,一位球迷有过这样的描述:那个年代,足球是最受看的,进大院也方便,没事骑自行车就能去,天天就在场边看杨玉敏他们训练,别说20年,30年之后我也能认出来!

  杨玉敏的追随者不仅仅在辽宁,更遍布在南方:对于杨玉敏来说,江苏这个地方对他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也是在江苏,“三哥”这个称谓从辽宁喊遍了全中国。

  从1998年开始,杨玉敏执掌身处甲B的江苏加佳队,看过当年甲B联赛的球迷一定会有印象:那一年辽小虎威风八面,但还有一支队伍特点更鲜明:杨玉敏统领的江苏加佳队。坐镇五台山体育场,江苏加佳是让人生畏的主场龙,这里是对手的“百慕大”,对于当时并不发达的江苏足球来讲,相当于杨玉敏往里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虽然背井离乡,但杨玉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999年,江苏队主场与厦门队交锋,就在比赛之前,五台山体育场看台上出现了这样一幅横幅:三哥你好——这是当年沈阳球迷协会组织全省各地的球迷代表,专程到南京为老哥哥、为家乡球迷牵挂的杨玉敏进行慰问。只见这些球迷光着膀子,喊着杨玉敏的名字,这可是一大奇观,比赛无关沈阳球迷一丝一毫,但他们却不远千里仅仅为了探望一个人——杨玉敏。

  这场比赛下来,江苏队1:0小胜对手,杨玉敏赛后来到沈阳球迷区域,深深献上一躬。沈阳球迷的横幅成为经典,体育场“三哥”的喊声一浪高过一浪。辽宁媒体和江苏媒体不约而同地对此进行了报道,也只有三哥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另外一个故事,杨玉敏向江苏足球表达了一个“忠”字!还是在江苏执教期间,杨玉敏的一位至亲去世,恰逢江苏队有比赛任务,杨玉敏无法抽身。一边是至亲的离去,一边是球队打比赛,忠孝之下,杨玉敏选择了前者。待他带队打完比赛回到沈阳奔丧,为时已晚。回到江苏后,江苏当地用这样一句话安慰这位主帅:“杨玉敏,江苏人民的好儿子! ”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三哥”身上再合适不过。这就可以解释,为了干成事,条件再苦也不值得一提;而一旦让“三哥”做违心的事情,他不仅会毫不留情地拒绝,也不要奢望他给你好脸色——1994年年初,队员要求增加待遇跟赞助商谈判,老板让一军之帅的杨玉敏“镇压”球员,结果可想而知,杨玉敏扭头便走,下课也在所不惜!

  辽宁队历来盛产快马,如果从头开始算起,杨玉敏算是比较早的一位了。“三哥”的速度到底有多快?11秒!杨玉敏的这个运动天赋传到了孩子身上,她就是杨玉敏和著名女篮教练王桂芝的女儿、辽宁女篮王牌人物杨半伴。

  关于杨半伴,还有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非典”期间,各个队都不能出去,为了活跃气氛,搞点活动,大院特别召开一次运动会,组织队员跑百米,但前提是田径队不参加。杨半伴报名了,决赛的8名选手中,除了杨半伴,另外七名全是举重队员,别看他们体重大,但爆发力极好。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当时只有14岁的杨半伴获得冠军。时任辽宁省体育局局长的崔大林见到如此情景马上问道:“这是谁家的孩子? ”“杨玉敏的女儿”,旁边人回答。“把她叫过来! ”杨半伴连跑带玩赶到近前,“你跑得这么快,咋不踢足球呢?”崔大林问道。杨半伴愣了一下,“不踢。 ”随后,在场的人都笑了。

  回忆起这些片段,杨玉敏用足球的道理进行了诠释。杨半伴能练出来,是因为她有特点。杨玉敏的足球理念是,中国足球技不如人,根本原因,国内小球员跟南美、跟欧洲相比,晚练球两三年,他们玩到5岁,先有球感了,再接受正规训练,所以说,人家多打了两三年基础。国内的孩子,都是5岁接触足球,接受训练。放到杨半伴身上,她有基础优势,两三岁在馆里跟着妈妈玩,球性熟。

  一代名帅杨玉敏,国字号女篮教头王桂芝,辽篮红星杨半伴,这个体育世家也是大院的一个缩影,在大院,这样的体育世家还有很多,包括张光莹、倪继德等老帅。如今,大院搬迁了,带走的可能是两代人的记忆,杨玉敏对此看得却很开,因为社会在发展,大院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又回到了老话题——中国足球更是如此!

  首席记者 姚国繁

(责任编辑:杜涛)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