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旻
申花3平2负,东亚1平2负,2011,上海足球难求一胜。不知道这是不是申花、东亚的历史最差开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4月的上海终于春暖花开的时候,上海足球却进入了冰点。
疯狂的历史
如果不是反黑,我们可能已经淡忘几年前的疯狂。那时候,申花第一,国际第二,包揽冠亚军的上海,在顶级联赛领跑,甚至成为亚洲足球中心,把A3联赛、亚足联大会请到了上海;那时候,我们有中超德比、中甲德比,乙级联赛冠军、全运会冠军,投资商热情高涨,人才储备丰厚;那时候,国家队、国奥队、国青队,上海球员可以占到半壁江山,海派足球一直是中国足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有波峰,就有谷底,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曲线上流动。但有一点不可忽视,为了不断吹大的泡沫,我们在金字塔顶端不断砸钱,甚至不惜采用非常规手段,却忽视了上海足球的根基。七八年前上海足球最表面繁荣的阶段,也正是上海足球人才开始流失、足球学校不断关闭的阶段。
为后备人才还债
无论是申花,还是东亚,上海本土球员已经越来越少了。以申花为例,一度只有于涛一个上海人能够进入主力阵容,王大雷受伤的话,邱盛炯还能算半个主力。上海球员的减少不仅反映出上海足球后备力量的缺失,更是海派足球风格的灾难,哪怕是迎来了奚志康这样的老上海教练,申花队的球风还是偏向快速简练、对抗拼抢的北方踢法。
抓住了小孩,也就抓住了未来。反之亦然。大连、山东,强在青训;上海足球,弱在青训,短时间看不到未来。打篮球的,比踢足球的多得多,这在上海街头、上海校园非常明显,非常典型。经过广泛调研,上海市体育局今年对症下药,准备重点打造两大业余足球赛事,一是恢复陈毅杯职工足球赛,二是重塑新民晚报杯暑期学生足球赛。有了业余足球的氛围、环境、基础,才可能有职业足球的源头,才可能解决职业足球的后顾之忧。
教练的流失
如果老布还在申花,申花又会怎样?不过再换个角度,不正是去年老布的神勇,延缓了上海足球爆发危机的时间?球员流失,上海教练也在流失。中超5位土帅,除奚志康外,吴金贵、朱炯还占到两席。朱广沪、成耀东埋头青训,也一直没有太好机会入主申花。上海足球的环境,为什么请不回、容不下在国内赛场得到证明的本地教练?好不容易赌对一个老布,为什么又要输送到国奥队?教练是球队的大脑,决定着球队的方方面面,上海足球教练资源是多了,还是不够?
以目前申花队的人员配置,根本不具备两线作战的能力,教练组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相比之下,去年老布也占了不打亚冠的便宜,在上半程遥遥领先。
钱在哪
中国足球正在复苏,各地对足球的投入的确让上海足球嫉妒。上海不是没有钱,关键是怎么投给足球,为什么要投给足球。
看反黑的警示片,上海足球成为典型。这是偶然的现象?其他顶级俱乐部就那么安全?如果还要回到过去那个疯狂的年代,没有哪个老板不心有余悸。
上海足球也正在经历一个需要资源整合、全盘重组的过渡阶段。申花的股权相对复杂,私人老板操盘,国有企业参股;东亚的主席出身教练,从教练转型老板毕竟没有更多的实体基业。特殊背景让政府参与、企业支持都没那么简单,有时候过渡就意味着低谷和僵局。
广东足球曾有四支甲A的荣耀,正是经历了漫长的低谷和困局,才有今日之恒大的反差和光鲜。上海足球正在投身为过去还债的基础建设,当下我们能做的,除了等待,就是少一些急功近利,在球队困难的时候多一些温暖、理解和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