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游泳 > 2011游泳世锦赛|上海游泳世锦赛|2011世界游泳锦标赛 > 跳水动态

探秘清华跳水今何在? 于芬:为中国跳水作贡献

来源:新华社 作者:赵仁伟 李江涛
2011年07月21日13:55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体育专电 题:清华跳水今何在?

    新华社记者赵仁伟 李江涛

    “施廷懋夺冠了”!这位19岁的重庆选手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游泳世锦赛上的胜利,打破了清华大学跳水馆的宁静,正在训练的十几个孩子一阵欢呼。

    上海游泳世锦赛,施廷懋赢得女子一米板金牌,首次问鼎世界冠军。就在3年前,施廷懋还是清华大学附中一名初三学生,清华跳水馆,正是她冠军生涯的起跳之地。

    时至今日,作为中国跳水版图上的一个独特存在,清华不仅仍在顽强探索着中国跳水“体教结合”之路,也在将跳水运动的非凡魅力撒向校园、播向世界……

    上海世游赛上的“清华标签”

    “施廷懋夺冠后,我在第一时间发微博表示了祝贺,”清华大学跳水队总教练于芬一边在场边指导队员,一边接受记者的采访,“我们都为施廷懋高兴,毕竟她曾在清华训练了9年多。”

    于芬表示,施廷懋在预赛中不如王涵,但决赛中发挥得很好,“从站出来到起跳高度,整个气势上更加出色”。

    “施廷懋1999年前后就来到清华学跳水,训练很努力,刻苦,是个不让教练太费心的孩子,文化学习也很用功。”说起自己的弟子,于芬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初,施廷懋以清华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北京奥运会选拔赛。此后,为了有更多的参赛机会,施廷懋回到重庆队训练,并于去年获得广州亚运会金牌。

    “施廷懋成为世界冠军,会让更多在清华训练的孩子看到希望,”于芬说。在本届世锦赛上,成名已久的何姿也曾在清华学习跳水多年;至今,从清华跳水馆走出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名单已经很长:伏明霞、劳丽诗、周吕鑫、王鑫、林跃……

    众所周知,由于当年的注册风波,清华跳水队曾与各省市队发生过诸多不愉快。对于曾经的恩怨,于芬已经看淡,“大家都是为国争光,只要清华走出去的孩子有出息,我们都会为他们高兴;清华为中国跳水作出的贡献,大家都有目共睹”。

    坚守体教结合“试验田”

    近年来,清华体育品牌在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在射击、跳水、田径等领域都培养出了顶尖选手。“清华模式”的奥秘到底何在?

    “我们一直努力将清华的科研优势和原有的专业训练经验相结合,保证队员的专业训练和文化学习两不耽误,”于芬说,“训练时间比专业队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这就要求我们探索一种更有效的训练方式,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觉、自愿、自发、自律的学习和训练习惯;真正要有热情,而不是被动去练,效果肯定不同。”

    清华跳水队的助理教练李海波告诉记者:“我们的队员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在文化学习上与普通学生没有区别,尽管半天训练半天学习,孩子们很辛苦,但学习和训练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曾在山东师范大学攻读体育教育专业的李海波认为,十来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灌输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并影响终身。相比而言,专业队的训练模式缺少文化教育的环境,成才模式也是淘汰式的;教育的理念却是要发现和培养每个孩子的特长,即便他成不了顶尖运动员,其他方面的培养也没有耽误,因此体育回归教育是大势所趋。

    目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名孩子在清华练跳水,大多都是父母专门在北京租房陪读陪练。记者见到了11岁的刘琬琪,她在附近的北京清河五小随班就读。她告诉记者:“我以前也在省队训练过,但更喜欢现在的环境,主要是文化学习能够保证。我和队友宋首霖一个班,成绩基本是班上的前两名,虽然训练学习两边跑,但很开心。”

    13岁的张天乙来自香港,他在清华已经练了3年,目前已是香港地区跳水比赛前三名的选手,有望代表香港参加伦敦奥运会。张天乙告诉记者:“我在这里收获很大,不管是训练还是学习;今后,除了多参加几届奥运会,我的目标就是到美国去读大学。”

    除了培养冠军,更要滋养大学生

    “除了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给大学生开跳水课,在校园里传播跳水文化,同样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于芬说。

    据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刘波介绍,清华大学开设跳水选修课已有近10年的时间,现在每学期都开3个班,每班20人,学生报名非常踊跃;有时报名的人太多,只能靠抽签决定。“由于清华得天独厚的场地设施和于芬这样高水平的教练,跳水和射击、赛艇等都已成为清华的特色体育课”。

    “尽管许多学生只能跳最简单的‘冰棍’姿势,但能在大学期间体验跳水运动,对学生们来说,也是值得回味一生的事情”。刘波表示,清华学生两年前组建起跳水协会,现有几十名学生会员,他们每年都会组织校内的跳水比赛,这在全国高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跳水让许多清华的学生感受到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于老师,谢谢您让我体味跳水,让我从跳水中学到了美和勇敢。”这是清华一名毕业生写给于芬的电子邮件中的一段话。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冠军运动员都能有和其他大学生同等的文化修养,都能说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话,”于芬深有感触地说。(完)

(责任编辑:厉胜男)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