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大运会 > 大运会其他

深圳大运会留下的思考 学校体育走向舞台中心?

来源:北京日报
2011年08月24日13:43
中外大学生运动员昨晚欢聚在深圳“世界之窗”,庆祝大运会闭幕。
中外大学生运动员昨晚欢聚在深圳“世界之窗”,庆祝大运会闭幕。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从今晚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圣火熄灭的那一刻起,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取得的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优异战绩已成为历史。就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成绩只是一个记录。但是,透过本届大运会,我们看到了很多将对中国体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值得广泛而深入地推敲与思考。

  学校体育不再边缘化

  在大运会12天的激烈争夺中,中国代表团不但在传统的乒乓球、跳水、羽毛球等项目上奖牌大包大揽,而且在一些不算强势的项目上也屡次摘金夺银。比如田径的男子800米、跳高,跆拳道的品式、国际象棋等,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上的突破,如女足和女子水球获得金牌,女排获得银牌,男足也进入前8。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取得绝非靠运气,是绝对实力的体现,即便不能与奥运会全面比较,但大运会很多项目达到了世界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在高水平赛场上同样展示着骄人的风采。

  今天,中国代表团执行团长杨立国在接受采访认为,本届大运会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使学校体育从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心。这种位置的变化是学校体育几十年来体教结合实践的结果,也昭示着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已经有了另一条比较成熟的路径。

  据杨立国透露,从2005年起,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组团工作正式移交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运动员走上了大运会的赛场。比如2005年土耳其伊兹密尔大运会上,清华大学学生胡凯一鸣惊人,夺得田径男子100米金牌,从而成为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的一员。自此之后,中国大运会代表团中全日制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

  体教结合模式值得研究

  杨立国认为,培养优秀的各级各类体育人才,不仅是体育部门的事,学校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出自学校。比如英国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代表团中,高校学生几乎占到一半,美国就更多。

  1985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就已形成共识,决定形成一个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式”的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试点。从二十多年的试验结果来看,在有些项目上,一些高校已经培养出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生运动员。除了众所周知的胡凯,还有北京理工大学男足、北京师范大学女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排、南开大学女排等。这些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出现,充分说明运用高校的教育平台优势,再加上体育教育的加强,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曾表示,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系统相脱节,运动员素质和出路的问题、培养效益低和高淘汰率的问题、青少年的教育权利和其他权益保护的问题也就出现了,而在教育系统内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可有效化解这些问题。

  但同时必须看到,大体协组织的赛事数量有限,而高校运动员努力到最后只能参加大运会,竞技水平只能维持在大运会的层次上。目前,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是,大体协不能组队参加全国运动会,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积极性。

  学生军团何时能进军全运会

  本届大运会期间,天津市获得了第13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权。大运会和全运会看似没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十几年前就有让高校组团参加全运会的呼声。

  笔者与很多从事高校体育工作的人士有同感,高校组团进军全运会不但时机成熟,而且在操作层面上也很好解决。目前,教育部许可全国200所高校招收几十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而这些运动员入学前,几乎都是所属省、市、自治区体育协会的注册运动员,这就为在校大学生参加全运会提供了资格保证。

  从竞技水平角度看,很多高水平运动员是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即“全运会前3名、亚运会前6名、奥运会前8名”免试进入大学的。因此说,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并不低。有高校体育部门的人士认为,高校组团参加全运会,保守地说,拿10枚以上金牌,团体成绩列前6名应该没问题。

  中国大学生体协官员认为,要想让高校优秀运动员保持和提高竞技水平,参加高水平的比赛是必需的,组团参加全运会,更能使高校整体竞技体育水平持续提高。这样能使具备高水平人才培养资质的学校加强生源引进,也会使相关方面加强各方面的投入。

  有识之士认为,在现阶段,允许高校组团参加全运会还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能活跃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也能在全运会上给更多的运动员作出榜样不仅是精神层面,也有运动员的发展前途层面。

  本报记者 吴东 (深圳23日电)

  用不同的方式告别青春盛会

  306枚金牌、968枚奖牌各有归属之后,本届大运会随着圣火异地同时熄灭而圆满落幕。竞技场的激烈争夺不是大运会的惟一旋律,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的运动员也不是惟一的主角,所有大运会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次青春盛会作别。

  今天是媒体中心正式运营的最后一天,志愿者们依旧分成两批值班。但不同于此前的是,大多数志愿者意识到最后一班的到来,都表现出了不舍之情。下午3时是交接班时刻,早班的志愿者要跟媒体中心说再见了。咨询台边、记者工作间门口、媒体餐厅前、自制的画板旁,志愿者纷纷驻足拍照合影,用影像定格这个离别时刻。

  “U站”是各场馆志愿者休息、交流、互动的场所。媒体中心U站里,身穿白、绿色相间服饰的志愿者们显得格外醒目。“在这里的经历是心中金子般的回忆,照亮我未来的路。大运会,我爱你!”一位署名“深圳微尘”的志愿者在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来自深圳大学的志愿者刘志伟告诉记者,一些女志愿者拍完照之后都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毕竟在这里16天了,为大运会服务,同世界各地的记者朋友们一起奋斗,感觉很有意义。”在U站,刘志伟从贴满全部703名志愿者头像的“微笑墙”上找到了自己的那张笑脸。

  在特许纪念品商店里,记者发现,最抢手的是大运会的明信片。一位安保人员买下一套明信片,到服务台盖上闭幕式纪念邮戳。他说,将会给工作组的主管和家里各寄一张,剩下的就珍藏起来,以后看到明信片就会想起在这里难忘的日子。

  有惜别,也有狂欢。下午,大运村国际区一片欢声笑语。完成比赛任务的运动员抓住大运会的“尾巴”,换徽章、互赠礼物、留言道别,场面好不热闹。谈及连日来与大运村“村民”换徽章的成果,英国代表团联络员怀特满脸得意地对记者说:“你看,我挂带上的徽章都是换来的,它们记录着我的大运回忆,我把它们带回英国。我相信,明年的伦敦奥运会我会有更多的收获。”

  本报实习记者 黄志阳 (深圳23日电)

(责任编辑:贾凡)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