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网球-赛车-棋牌-足彩 > 网球 >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2011年ATP上海大师赛 > 2011ATP上海大师赛评论

新华社:上海大师赛 “学步”以上“奔走”未满

来源:新华社
2011年10月17日08:44

    新华社上海10月17日体育专电 中国与网球大师赛:“学步”以上 “奔走”未满

    新华社记者罗争光 吴霞

    随着英国天才默里以4场比赛胜利第二次在上海捧起冠军奖杯,第三个年头的ATP1000上海网球大师赛就这样在一个风轻云淡的傍晚平静落幕。

    数天前,职业网球选手协会(ATP)国际区首席执行官布拉德·德拉维特尚未等到上海大师赛的冠军揭晓,就登上班机离开了上海。就在那个晚上,夺冠大热门、西班牙“天王”纳达尔连输两盘不敌德国选手梅耶尔,止步16强。当今世界网坛四巨头,只剩下英国天才默里一人留在上海继续“独角戏”。

    在德拉维特看来,尽管国际性的网球赛事直到2002年才首度来到中国,但毫无疑问上海方面的赛事举办工作已经获得了各方的认可,“否则不可能连续两年被球员们评选为年度最佳ATP1000大师赛”。

    不过,赛事举办方、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澜很清楚,虽然上海在过去10个年头已经陆续举办了8届ATP大师系列赛,但如今大牌退赛、上座率不尽理想、球迷文明素质仍待提高、网球文化市场培育不足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还处于网球市场的培育阶段,甚至还只是培育的初级阶段,这一点,我们有充分的认识”。

    在上海大师赛之前,中网公开赛遭遇了许多类似的困难,甚至引来不少责难。也正因如此,姜澜把两大赛事看作“难兄难弟”。如果网球大师赛在中国还只是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经过这些年的滚爬,算是刚刚学会了走路,而若要随意奔走、自如发展,尚需时日。

    (小标题)正视星光不足,珍惜点滴进步

    与2010年世界前20位的选手悉数到场相比,今年的上海网球大师赛在场面上冷清不少:在上海乃至全中国拥有最多“粉丝”的瑞士“天王”费德勒和现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德约科维奇相继退赛,加上达维登科、索德林、孟菲尔斯等诸多名将也“无奈爽约”,赛事组织者从一开始就对赛事上座率满怀忐忑。

    “大牌选手的退赛,显然会影响球迷的观赛热情,不仅如此,比赛的质量和精彩程度也会下降,”姜澜坦言。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本届大师赛的赛程正好与世界体操锦标赛数日重叠,电视转播受到较大影响,这让姜澜更加不安:“包括半决赛和决赛在内,中央电视台仅转播5场比赛,是这项赛事举办以来转播最少的一届,这肯定会降低比赛的影响力。”

    直到“纳达尔遭淘汰后球迷人数未见减少”的统计反馈上来,才让姜澜稍感振奋,“纳达尔淘汰后的1/4决赛,中央球场迎来了近9000名观众,超过了去年赛事的相同阶段,这让我们欣慰,说明球迷也不全是只为大牌球星而来的”。

    让姜澜做出这一判断的还有另一项初步统计,就是本届赛事外场观众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我们分析下来,一部分观众可能是出于经济方面考虑,去外场感受一下大师赛的氛围,还有一些球迷则非常专注,甚至只关注某一名选手,有几场比赛,外场的观众比中央球场还多,”他说,“虽然培育球迷的工作我们才刚起步,但这些现象表明我们的观众正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一点也得到了德拉维特的认同:“我们最近做了一些中国网球市场的调查,了解到中国球迷除了关心世界前4名球员外,还关心很多其他球员。”

    赞助商合作方面,久事集团也越来越感受到了对方从单纯冠名到主动融入比赛推广的积极态度。例如某快递公司帮助赛事打造了一条便利的“大师赛交通快线”,颇受球迷好评;某运动品牌赞助商今年尝试在其全国各地70多家旗舰店销售大师赛产品,同时销售赛事门票,对赛事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赞助商主动深入合作,融入赛事成为市场培育和赛事推广的伙伴,说明我们培育的这个市场正在慢慢成长,这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是很大的激励,”姜澜说。

    (小标题)女子赛事暂不办,谨防“消化不良”

    此前结束的中网公开赛,是一项集男、女网球于一体的综合赛事。上海大师赛在办赛最初的两年连续被评为“年度最佳ATP1000大师赛”,加上赛事本身营运及财务情况良好,因而也引来了同时举办女子赛事的建议。

    不过,姜澜对此并无过多的想法。“我们目前有能力、有财力办好女子比赛,但是有这个必要吗?我觉得千万不要‘消化不良’。我们不主张‘大干快上’式的发展,男子赛事才刚刚开始起步,就好比一顿丰盛的大餐还没有完全消化,如果这时候单纯想着面上做大,再办女子赛事,市场肯定接受不了”。

    姜澜介绍说,可能传统观念认为举办赛事也应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而他担心如果真这样,结果很可能成为“一年一个样,三年不像样”,“我们还是应该冷静务实地来看待这项赛事的发展,不切实际乃至有意去粉饰一番,会适得其反”。

    “时机不成熟,”这是ATP国际区域执行总监、上海大师赛赛事总监吕华勇对于上海举办女子赛事的总体判断。这个扎根上海13年的墨西哥人,对于上海大师赛和上海举办过的诸多国际大赛了然于心。

    “2000年我们曾经做过中国第一个男女合办的WTA赛事,像塞莱斯、库尔尼科娃等名将都来过,一直到2003年。当我们在引入大师赛时,也希望同时引进女子赛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吕华勇说,“不过眼下,我们的大师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上座率、影响力,所以我们暂时更愿意、也更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男子赛事上面。”

    (小标题)中国网球未来:呵护现在、耐心等待

    今年的中网公开赛,原本希望借频频上演的“明星秀”提高关注度,不想却引来质疑。相比之下,上海大师赛还算“规矩”。然而,“黄牛”乱窜、个别观众不文明观赛等情况同样存在。

    “‘黄牛’热闹的地方正是有市场需求的地方嘛!”姜澜以这样的调侃安慰自己。不过他很明白,市场不规范、管理欠细致、观众对于比赛的理解和基本的文明素养有待提高等等,是对目前中国网球市场发展的真实写照,“我们还是要正确看待这些问题,积极呵护现有的市场基础和观众基础,积极努力地去改进,然后耐心等待中国网球的一步步发展”。

    客观而言,如今除了中网公开赛和上海大师赛,在中国举办的网球国际性赛事还有WTA广州网球公开赛以及多站ATP网球挑战赛,中国网球市场依靠赛事推动正日益拓展。今年的中网公开赛结束后,官方公开提出希望争取将这一赛事升级为另一项ATP1000赛事、甚至办成“第五大满贯”,但这样的想法受到了质疑。

    “中网要想把男子赛事升级为ATP1000大师赛,这几乎不可能,”吕华勇说,“因为这牵涉到ATP赛程、各方赞助商利益、各级巡回赛组织等各方面。假以时日,中网或许能成为很了不起的赛事,但上海大师赛毕竟是与ATP签约的亚洲唯一的ATP1000赛事。至少10年内,ATP不会增加1000大师赛的数量。”

    “中国网球的发展应该谦虚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温网发展了130多年才有今天的成功,我们才走过10年。所以,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必须明白现在还是在市场培育的阶段,甚至都还只是培育的初级阶段,”姜澜说。

    德拉维特对于中国举办大满贯赛事的问题虽然说得委婉,但也十分明确:“必须看到,网球运动在中国仍然十分年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想发展成为一项大满贯赛事,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这位昔日的网坛“神童”倒是对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给出了中肯的建议。“网球运动是要靠明星球员推动的。中国的年轻男子选手们将来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只是需要时间。目前CTA(中国网球协会)也在和ATP加紧合作,从2010年开始将ATP挑战赛带到中国,并在2011年从1站比赛扩展至6站。这样,中国球员就能更多地在家门口与那些努力闯入ATP巡回赛的球员们进行对抗,赢得更多积分并取得排名的进步,”德拉维特说。(完)2011/10/17 08:43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月影)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