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南昌10月25日体育专电 题:让城运会成为“造星运动会”
新华社记者刘卫宏 胡锦武
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25日在南昌闭幕。在“红色英雄城”举办的这届“鸀色城运会”,虽然星光黯淡、成绩平平,却真正成为众多“草根”运动员崭露头角的舞台。在推动城市体育及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第七届城运会可以也应当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一次赛会,要真正让城运会由“群星会”变成中国竞技体育的“造星运动会”。
南昌城运会与往届相比,显得无星可追、缺乏看点。在绝大多数赛场,连冠军得主都籍籍无名,追寻半天也找不到他们的光鲜背景。一些竞赛项目没有一名国字号选手,引得国家队教练蜂拥而至,撒网“寻宝”。
如果和前六届城运会的运动成绩进行比较,本届城运会的成绩寒酸得舀不出手。往届城运赛场,三天两头放颗“卫星”,动辄惊现世界排名前几的成绩,超越世界纪录、世界青年纪录和亚洲纪录,累计多达131人、260次、130项,仅世界纪录就被超越60多次——如果只打破全国青年纪录,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老百姓不是“老不信”,优异成绩也应该是体育健儿的追求目标,因此屡创佳绩并不应该质疑或否定。然而,好成绩太多,尤其是低水平项目成绩太好,恐有“投机取巧”与“拔苗助长”之嫌。南昌城运会最闪亮的成绩,只是在举重项目三次超世界青年纪录,但其可信度更高,也更遵循各运动项目的成才规律。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赛事组织者对赛风赛纪有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也因为城运会的空间和平台真正给了更多“草根”。
成绩平平,缺乏“看点”,其实是南昌城运会最大的看点。旨在推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城运会,明星再多也不会有奥运热度,理应让大量业余选手乃至学生军参赛,让他们在推动城市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中掀起“涟漪效应”;旨在发现并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城运会,不应惊叫“哇,他是世界冠军”,而应在记录大赛冠军的成长历程时发现,“哦,原来他是在城运会上冒出来的。”
让城运会成为“造星运动会”,让城运会闪现出来的新星成为“恒星”而非“流星”,这才是城市运动会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这也是南昌城运会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举措。
事实上,还赛于“民”的南昌城运会,腾蛟起凤、俊采星驰,在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箭、射击、蹦床等项目,许多极有潜质的好苗子脱颖而出,引起国字号教练的关注。他们或许就是中国体育的未来之星。
城运会应着眼于这样的未来之星,着眼于中国体育的塔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而非急功近利、透支人才。这需要赛事组织者合理利用城运会金牌的价值利益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并通过举办城运会来推动城市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从而做大体育产业,做强体育文化。这不仅关乎城运会自身发展,也是由体育大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涵。
可以想象,如果各大城市的学校都有自己“体教结合”的球队,满街都是踢球的孩子,中国足球怎会后继无人?如果在多元化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好苗子,能因参加城运会而得到发掘和栽培,中国体育何愁塔基不牢?(完)2011/10/25 18:09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