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功夫频道|武术|散打 > 武馆武校

武体武术学院建院二十周年:“术”“论”共高

2011年11月16日09:14
来源:中国体育在线/sportspress.cn

  寄 语——

  武汉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把“术”和“论”融为一体,为延续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涌现了一大批武术学专家、知名教练员、优秀运动员。目前是武汉体育学院规模较大的专业之一。其在校各类硕士研究生、本科学生、附属武术业余体育学校学生有1000多人,现有的规模在全国同类高等院校中位居榜首。

  2011年是武汉体育学院“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又是一个新起点、开始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相信,武术学院借助20年院庆的东风,发扬“温敬铭先生武学”精神,不断强化办学特色,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规划,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有为,乘势而上,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推进我国乃至世界武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武汉体育学院院长 孙义良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渊源于1953年建校之初的活动性游戏教研室,1956年武术设置在“武重教研室”,1972年武术设置在“武水重教研室”, 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武术单独成立教研室,199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武术系,2003年武术系更名为武术学院。

  我国著名的武术教育家温敬铭教授,是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奠基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支学术底蕴深厚,学术视野开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武术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有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武术理论与传统体育养生3个教研室,承担了全校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体育养生、舞龙舞狮、中国式摔跤等11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具备全国一流的教学条件。同时,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运动管理中心,将国家体育总局散打俱乐部、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培训基地、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龙狮协会科研基地设立在武汉体育学院,经常承担全国性的各种教学、训练和科研任务,这些高层次的专业平台促进了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弘扬武术传统教育精髓,秉承前辈实践经验,将两者溶汇贯通于武术学院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是武术学院开创特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拓展方向。基于“传统、继承、创新”的理念,武术学院通过二十年的精心运作,坚持理论研究与深入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多元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术”和“论”同步共高的专业特色。

  继承传统 创新发展

  武汉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是武汉体育学院规模较大的专业之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人体活动的肢体语言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外层为技术行为表现,中层为传统文化支撑,内层为折射出的伦理道德。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始终把“术”和“论”融为一体,为延续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归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内容,各体育学院单独成立的院、系沿用了武术这一名称。虽然,武术肯定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骨干,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十分丰富,骨干也需要枝叶搭配。学校在加强武术学科建设的同时,针对社会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逐步开展一些其他项目。

  武术学院院长石爱桥表示,在开展一个项目的同时,就要对该项目的理论技术进行系统地总结研究,而且要编写教材,使其真正能够成为一门“有术有论”的学科。

  武当山在湖北境内,武当武术是武术中世界闻名的一个重要分支,武汉体育学院位居湖北,研究、继承、发展武当武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期以来,学校和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在武当武术的教学、训练、科研方面有密切地联系,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版了《武当拳法研究》的专著,把武当武术列为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发展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武当武术”的专业特色。

  目前,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也已经是湖北省的省级精品课程。这二门课程在创省级精品课程和继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以努力追求至善至美为最高目标,成为精神和干劲的不竭动力。

  武术套路精品课程针对“术厚论薄”的状况,利用高水平运动员队伍、高水平教师队伍、高水平研究条件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长期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传统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套路并重,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析武术的现象与本质,逐步形成了“武术套路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的学科特色。

  理论研究 深入实践

  20年的历程,堪称筚路蓝缕。如今,武术学院有教师47人,其中教授8人、国家级教练1人、副教授16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24人。这其中既有国家体育系统“十佳教练员”、“武林百杰”、“省政府津贴专家”,也有中国武术协会常委、湖北省政协常委、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还有国际级武术裁判员,国家级运动员队伍。

  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的所有骨干教师都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不但个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而且能够和其它专业学科的教师横向联系,组织或自发地形成教学研究团队,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以来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6项、厅局级课题92项。EI和ISTP收录8篇、核心期刊95篇、省级期刊176篇、专利发明3项。出版教材、专著46本。科研课题及全国性论文报告荣获三等奖以上46个。通过对科研成果进行积极转化,直接为学生培养服务,推动了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培养的学生在运动竞技场上获世界级比赛金牌22枚,全国比赛金牌123枚。近几年,中国式摔跤、健身气功、舞龙舞狮代表队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锦标赛,运动成绩始终保持在十四所体院前列。

  由于体育的实践性特别强,没有实践的体会和感知做基础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认知,因此,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十分注重学生试验、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学生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参加全国比赛、通级比赛、单项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比赛进行实际训练等,使学生实现“术”、“论”、“能”并重,同步发展。

  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先后与荆门职业学院,湖南、河南司法警官学院等22家大学、中学、武术学校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的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任务,到达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人才培养 多元输送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掌握现代体育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和弘扬民族人文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教学内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分为技术课和理论课二个部分,技术课以教会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主。在采用教学常规手段的基础上,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紧紧围绕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教法,每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基本上达到了会练、会教、会讲、会写的基本要求,同时具备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教育实习和学生的追踪调查,该专业培养的大部分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增强。

  建院二十年以来,武术学院毕业生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通过艰苦努力和发扬武术人的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精神,他们中的许多现已成为公安、教育、体育等各条战线的领导和专家以及自主创业的知名企业家。涌现出如湖北省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武汉市青年岗位能手周丹,共青团中央“铜质奖章”获得者、武汉市公安局先进个人易丹,宜昌公安分局水上分局局长张选强等优秀人才。

  这源于经过学院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全面学习,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的水平,专业教学训练能力能够胜任教师、教练、教官等工作的需要。

  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单独自主招生,每年的招生数和报名数的比例都在5比1以上,生源的相互竞争力较强。每年的录取率和报道率都在100%。学习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传统体育养生、舞龙舞狮专项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广泛,主要流向各级各类学校、运动队和俱乐部担任教练员、体育教师;流向公安、司法、武警单位担任教官、干警;流向体育部门担任行政管理人员、公务员等。

  1999年武术套路,2007年武术散打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高校“精品课程”。2009年民族传统体育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0年体育养生被列为武汉体院校级“精品课程”。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武术学院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核心,以科研和竞技水平为支点,以拓宽专业领域为发展空间,力争走在全国同等院、系前列”的发展目标。武术学院正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以更新的理念,更坚实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武学泰斗温敬铭

  温敬铭教授1905年出生于河北省的一个农家,自幼学习武术,精于大枪、绵拳、翻子拳、剑术、对练、中国式摔跤等武术项目。他也是最早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武术家之一,其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武术技艺,厚德载物的为人处世之道,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其爱国、爱党的民族精神贯穿了自己的一生。

  早在1936年他曾作为中国国学馆、国术体育南阳旅行团中的一员出国表演30余场,同年随中国体育团国术队参加德国柏林十一届奥运会,这也是中国武术首次在奥运会上亮相。虽然此次中国代表团的武术表演仅有20分钟,但温敬铭与队友以娴熟、超群的武功,震动了全场。特别是他们表演的绵拳、枪术、擒拿、空手夺枪深受观众欢迎,表演一结束,观众群情沸腾,直至谢场达10多次。随着奥运会开幕后,慕尼黑、法兰克福……许多城市的体育界竞相邀请武术队巡回表演,中国武术在世界的体育大舞台绽放光彩。

  新中国建立后,他积极从事武术教学和训练,多次参加全国体育院系武术教材的编写,培养了大批人才。1978年,任武汉体育学院教授。为了科学发展武术,推动竞技武术的发展,温敬铭教授率先提出:“老树上面发新芽”的理念,他不仅参与新的武术竞赛套路创编,参与制定竞赛规则,还积极地开展对抗项目的实验研究,并积极主张将对抗技术编写进最新的武术统编教材,成为80年代后武术专用统编教材的基本内容。

  “发掘、整理、继承、发展是当代武术发展的方针”,温敬铭教授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发掘整理工作,先后著书立说,撰写相关论文数百万字。著有《短兵术》、《中国式摔跤》、《太极拳的研究》、《长拳类动作技术规格》和巨著《散手》等10余部著作,并主编了《体育辞典》、《铐手翻子》等书籍,为中国武术的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温敬铭教授治学严谨,思维敏锐,在教学和训练中,教、传、讲、写等教学训练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其大师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武林学子。如今,其学生遍及海内外,且大多耕耘在教育战线和武术事业上,涌现了一大批武术学专家、学者、武林百杰和知名教练员、武术优秀运动员。

  人物简介

  1947年任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副教授,1950年任湖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1985年逝世。曾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科研部主任。温敬铭教授毕生精力从事武术教育事业,在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竞赛和武术改革创新、推广、传播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武术事业培养了大批武术专门人才,是令人推崇敬仰的武林泰斗。

  本报记者 邹丽

(责任编辑:王燕芳)
  • 分享到:
 我来为新闻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