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人民日报评中国体育金牌崇拜 已异化为政绩工程

2012年01月19日04: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图:蔡华伟 张芳曼  (表格见文章下端)

  当历史的指针定格在2012,世界体坛的目光汇聚于伦敦,四年一度的奥运“大考”如期而至。

  与以往相比,此次赴考的中国军团将面对更多议论与更大挑战。毕竟,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缔造过一张“无与伦比”的成绩单,51枚金牌、100枚奖牌、首次跃居金牌榜第一……这些曾印证荣耀的数字,而今却在压迫中国体育的敏感神经。

  我们究竟能拿多少金牌——这是中国体育出征世界大赛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许多人的惯性思维里,似乎只有量化的数字才能衡量事业发展的成败,只有上扬的指标才能彰显中国体育的价值。对于金牌的盲目崇拜与刻板追求,在蒙蔽体育本真的同时,也成为悬在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路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体育界对自身发展模式急功近利并非没有觉察。曾有业内人士直言,今日衡量中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应是多元化国际化的,切不可以金牌数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体育作用与功效的认识也在逐渐形成共识:对当代中国而言,依靠金牌提振民族自信的时代早已远去,体育理应担纲与国力相匹配的角色和使命。站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十字路口,如何破除数字崇拜,亟待中国体育破题。

  数字背后失去了什么?

  传统优势项目持续坚挺,与基础大项不见起色、三大球日渐低迷、弱势项目积重难返形成鲜明反差

  对于中国军团出征伦敦奥运会的前景,目前媒体传递的声音均是“不容乐观”。在实现连续4届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持续增长之后,发挥已近极致的中国体育似乎再难找到新的发力点。

  毋庸置疑,这些年高举举国体制的大旗,中国体育确实交出了一张数字可观的成绩单。从1984年的洛杉矶到2008年的北京,中国体育健儿总共拿到163枚奥运金牌,在冬季奥运会上也有9枚金牌入账,至于其他国际大赛的金牌,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金牌数量的快速增长,却无法掩盖项目结构失衡、生产方式单一、金牌成色不足的现实。在我国自1984年出征奥运会所收获的奖牌中,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和羽毛球这6个传统优势项目摘取的金牌数,竟然占到金牌总数的七成以上。几大传统优势项目的持续坚挺,不但令对手惊叹不已,而且也与基础大项的不见起色、三大球的日渐低迷和弱势项目的积重难返形成鲜明反差。

  令人担忧的是,在实际运行中,奖牌榜的数字已与名誉、地位、利益直接挂钩,金牌在很多时候被异化为相关部门的政绩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区和部门为片面追求奖牌数的增加,甚至不惜以牺牲全民健身、荒废民生体育为代价。“唯金牌论”和功利体育的大行其道,致使篡改年龄、服用禁药、黑哨假球等体坛乱象屡禁不止,致使国民体质连年滑坡的趋势始终得不到有效遏制。可以说,这样的体育发展模式,已经与推进公共体育、强健群众体魄渐行渐远。

  我们能挣脱金牌捆绑吗?

  中国体育发展方向已经具备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的现实可能,政府和公众对如何发展体育运动的思路也已日渐趋同

  最近,某网站推出一项调查:如果中国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的金牌数大幅缩水,你会如何看待?

  这样的假设如果放至不同的时间维度,答案将截然不同。24年前,当中国军团从汉城(首尔)奥运会铩羽而归,国人爆发的强烈失意令人刻骨铭心。作家张石山当时如此描述,“炎黄子孙,谁不渴盼民族的振兴,哪怕仅仅是在全民输血重点保障的体育战线上大获全胜?我们渴望胜利,渴望成功,我们再也输不起”。而如今,人们看待金牌的视角早已发生改变,时间锻造出更为包容、理性的国民心态。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国人对于体育的认同感和价值判断,不再仅仅寄托于比赛输赢或金牌多寡,而更多取决于攸关民生的大众体育、取决于国民体质的切实提升。

  与此同时,更多人开始反思不计成本的金牌生产方式,以及以成绩论英雄的体育价值观。花大代价捞取含金量低的金牌到底有何意义?脱离大众的精英培养机制是否扭曲了体育的本质?倾斜过度的奥运金牌战略何时才能得以扭转?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为何始终难与世界接轨?在不断追问中,改革现有发展模式、让体育回归大众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中国体育摆脱数字崇拜的民意基础已然形成。

  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这种民意表达,固守多年的体育发展方针开始发生松动。北京奥运会后,“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发展目标的确立,更使中国体育迎来战略转型的最佳契机。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人近几年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奥运金牌数量已经达到预期,在衡量体育综合实力方面,金牌数量不应是唯一指标。官方声音传递的信号表明,中国体育发展方向已经具备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的现实可能,政府和公众对如何发展体育运动的思路也已日渐趋同。

  进一步而言,中国体育之前奉行的追求奖牌数量重于全民体育普及的发展思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确实发挥过改变弱势地位、重塑国家形象、提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但如果从体育发展的本质规律看,依靠行政手段选择性发展某些项目,以谋取金牌数量最大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位体育官员曾经直言,为了追逐金牌数量竭泽而渔、功利主义、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做法,将给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挣脱金牌枷锁和寻求战略转型已是中国体育顺应时势、合乎民意的必然选择。

  拿什么破除数字崇拜?

  当政绩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数量为单一衡量标准,官员才有动力把精力和财力真正投向群众体育

  体育系统对于金牌数量的痴迷,与某些地方政府挥之不去的GDP情结如出一辙。片面追求数字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利益在作祟。

  有一个说法,运动员脖子上的牌子,等于自己的房子、教练的票子、领导的位子和地方的面子。一块金牌背后,往往可以牵出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国家层面是奥运会,省一级是全运会,这两场赛事决定了体育官员的经费、奖金、职称和待遇。

  若要斩断金牌与政绩之间的利益纠葛,改革现有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就成为一种必然。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一位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今后对各级体育部门官员考核的评价体系将向群众体育倾斜。在广东等一些发达地区,已开始淡化“金牌考核”,市县以下的体育部门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群众体育上。应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信号,当政绩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数量为单一衡量标准,官员才有动力把精力和财力真正投向群众体育。

  不过,有地方体育官员表示,在体育考核项目中,除了竞技体育可以量化外,其余的项目都不是很好评定。鉴于此,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并正在试行针对群众体育的“刚性”评价体系。也许就像一位网友所畅想的,今后考核体育官员就看他修了多少块免费球场、建了多少乒乓球台、组织了多少拔河比赛……对百姓来说,锻炼条件得到改善、健身需求得到满足,远比金牌榜上的数字游戏来得更实在、更有意义。

  当然,这种新评价体系能否落实到位,将有赖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完备的执行机制。令人欣慰的是,金牌至上的评价体系在一些大型运动会上已经得到纠正:城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赛会不再设置金牌榜、参加世界大运会由“挂牌”大学生改为真正大学生……这些让体育回归本源的尝试,也让人更加确信:尽管纠偏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按规律办事、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行,中国体育依然前景向好。

  拿什么破除数字崇拜?这不只是体育职能部门一家的事,更需要全社会做出改变、形成合力。当媒体不再死盯着金牌榜上的数字变化,当运动员不再遭遇“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尴尬,当更多人自觉落实大体育和大健康的理念,中国才会由体育大国真正迈向体育强国。

 制图:蔡华伟 张芳曼

相关评论:

·人民日报:怎样发挥榜样的力量?
·人民日报:此去伦敦无坦途!
·人民日报:比金牌更难成就的
·新华社:选手人身安全是第一位!
·新华社:“洋裁判”能否杜绝“潜规则”?
·杨明:审判别人也拷问自己 让法律利剑永悬足坛
·杨明:刘翔泪水留给自己 奥运“债”注定奥运还

(责任编辑:柴森森)
  • 分享到:
 我来为新闻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