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霖
前有拜仁慕尼黑,后有曼联俱乐部,今夏的中国足坛延续了去年多家豪门“入赘”的商业比赛传统,继续成为全球最吸引欧洲顶级球会的吸金之地。相比于足球水准欠发达的东南亚地区和足球热情淡漠的北美地区,那些豪门全球行的背后推手们似乎也很难找出一块能同时在市场和氛围上与大中华区竞争对抗的足球大陆。尽管在这里,皇马巴萨米兰枪手都曾先后栽过大跟头,但建立在全球最大新兴市场这块蛋糕的华丽外壳之上的失败,恐怕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所以,虽然面临着票房、赞助商、舟车劳顿等多方压力,但欧陆豪强们还是打着各种旗号选择了在每年夏天轮流来中国露脸。只是,他们的目的为了打开所谓的中国市场吗?
中国市场有多大?2003年皇马访华时,据说全球有超过90%的罗纳尔多球衣出现在了那个夏天的中国,只不过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赝品甚至假货。一大群自诩为专业国际足球球迷的观众在足球联赛的选择态度上也很简单,电视台播什么球就看什么球——这也就意味着赛事版权方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几乎就决定了其在本地的影响力。央视体育频道转播德甲联赛已经超过10年的时间,但即便如此,国内的德甲球迷依然数目寥寥。若不是这次拜仁几乎祭出了伤病阵容外的全主力,昨晚国安对拜仁的上座率绝不会达到如今只是看上去很美的程度。尽管,几乎任何一场国安中超联赛的上座率都已远远超过这场商业比赛。
曼联的情况也大抵相同。13年前红魔来华时,上海的本地旅行社开通了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多条看球旅游专线,当时的八万人体育场几乎座无虚席。而现在,不仅球场未能坐满,据说连出票情况也比想象中逊色。可以想见,造成如此落差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上海球迷对于本地球队的淡漠。
任何一场足球商业比赛,究其成功与否的核心在于是否叫座,而非取决于是否叫好。进一步而言,球场叫座的本质只在于本地球队人气、实力和状态,而与对手并无太大关系。无论是今年的拜仁还是2004年的巴萨,当欧洲顶级豪门弱化了商业元素转而追寻热身目的时,我们的球队却以草率搭建的地方联队或是干脆以二队替补应战,让赞助商直接两眼抹黑。
王者拜仁易得,国安主力却难求,商业比赛烧尽了赞助商的最后一滴血后,谁还能来为球迷们前赴后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