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上海与纽约的巨大差距
原标题 [上海与纽约的巨大差距]
这些年来的一些出国采访经历,有不少细节值得好好回味。
2007年欧冠决赛,AC米兰和利物浦相逢雅典,当我抵达雅典的时候,听说雅典城来了整整4万名红军球迷,他们有的人有票,没票的人在体育场外期待可以成为幸运儿。可能很多人对于4万人还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其实整个利物浦这座城市的人口才40万出头点,去雅典看球的球迷是整个城市人口的10%。要知道利物浦这座城市还有埃弗顿要分掉一半球迷,再刨去一些非球迷,4万人在全部利物浦球迷群体中占据的比例,是非常恐怖的。
把相同的比例放到上海,你能想象?上海的人口几十倍于利物浦,可无论是虹口足球场还是八万人,从来没有过持续爆满的情况。对于中国人来说,体育都属于舶来品,这是国外文化在中国的一种延伸,足球是其中一项,和跳舞、看电影没什么两样。在中国,在上海,所谓的足球文化根本没有真正形成,最多只是有一个雏形。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球迷群体在整个社会中还属于小众,是非主流。
在这方面,上海和纽约存在着巨大差距。我曾经研究过纽约这座城市的体育文化,前几年纽约有7支职业球队、2支棒球队、2支冰球队、2支橄榄球队、1支篮球队,随着网队将主场迁到纽约,现在纽约已经有8支职业队。棒球洋基队81场主场比赛,场均观众46000人;篮球尼克斯队41场主场比赛,场均观众18000人;橄榄球巨人队场均观众8万人……
我粗略统计过,纽约城的居民每年有将近200天会走进球场观看体育比赛。对于纽约人来说,前往现场看球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或许今天在棒球场,明天就在冰球场或者橄榄球场,纽约人根本不可能适应没有比赛可看的日子。这和他们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有关,孩子们在社区中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运动,我深有感触:那里是一片运动的海洋。
在中国呢?的确是有人喜欢体育,但基本也是足球和篮球,其他运动有多少人真正喜欢?恐怕少得可怜。这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当一个孩子从小挣扎于奥数班中,你还能指望他们长大后喜欢体育?况且我们更习惯在家看转播,而不是现场观看,毕竟这是需要花费很大成本的。
回到如何保持高上座率这个话题上,整个中超中现在大家都认可广州和北京,他们上座率高不奇怪,毕竟成绩好,但等到他们成绩无法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是否还有那么多球迷去现场看球?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意甲就是个“反面典型”,因为成绩下降,球场上座率下滑问题非常严重。
对于职业俱乐部,吸引球迷最直接的手段无外乎两种成绩和明星。但真正做到这两点,又是极为困难的。谁能保证成绩持续稳定?这对于管理层的要求太高。明星则意味着大把金钱,不是每个人可以承受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刚刚去世的湖人老板杰里·巴斯。他希望斯台普斯中心可以吸引好莱坞明星,那湖人本身就需要足够有吸引力。从1978年买下湖人后花费重金组队,1980年代多次夺取冠军,先后有魔术师、大鲨鱼和科比这样的巨星为湖人打球。话说回来,世界上又有几个巴斯?
(作者系五星体育主持人)
宋承良 采访整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