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评
朱轶
如果多样性才是生活的调味品,那是否意味着纳达尔在罗兰·加洛斯带来的是令人厌倦的单调?在战胜世界第一德约科维奇后,他又一次粉碎了后者的全满贯梦,而摆在众人面前的现实是,法网冠军奖杯第八次向纳达尔招手。
再想想,当球迷们在半决赛上高喊“拉法、拉法、拉法”时,那略带嘈杂的声音像极了他那咯吱作响的破损左膝。这是纳达尔在远离赛场七个月后,又一次战胜了人们的怀疑,突破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再一次让人感叹他的大心脏宛如那粗壮的左手上臂。
怎样去形容这场4小时37分钟的五盘长盘大战?史诗、经典、梦幻般的,这些在这场比赛面前似乎都成了陈词滥调。这是一场充满悬念的比赛,夹杂了各种戏剧化的元素,尽管与去年澳网决赛两人5小时53分的对决相比短了不少,但同样的55局也折射出更多超现实主义的光芒。破发与反破发,制约与反制约,两人一起用充满想象力的挥拍构成了这场“英雄主义式的比赛”,因为它破碎了人们的时间感,让所有人完全沉浸在比赛的每一分中,这样的后果是费雷尔与特松加的半决赛变得味同嚼蜡。
就像纳达尔自己感叹的那样,“我们两个在很多时刻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这种比赛可以放大运动的魅力。”当纳达尔挥拳庆祝胜利的一刻,德约科维奇的体能教练格布哈特颓然地坐在包厢里,但他说这场比赛“赢家除了纳达尔,还有网球”。世界第一的教练瓦伊达同样也无奈地摇头,“纳达尔是红土之王,难道不是吗?”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纳达尔天生是红土的统治者。但相比其他热情似火的西班牙人,纳达尔绝对是个理性主义者,他标签式的奔跑和斗志让他看上去像极了一个德国人,所以他很清楚再非凡的历程也终将会有结束的一天。
这位理性主义者,有时候却往往有着更多的感性成分,这几乎都存在于他的网球世界里。他的教练托尼·纳达尔说,自己的侄子赛后在更衣室里哭了,因为今年2月份的时候,他只能在电视机前看老对手们比赛,而自己甚至无法训练。
不过纳达尔更多的感性并非只是情绪的宣泄,他没有丢弃对卓越网球的追求。在2011年面对德约科维奇的连续溃败后,他也一直在试图升级自己。一切像极了2010年,他改变发球动作令自己的发球变得更具威胁。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针对德约科维奇堪称史上最佳的反手,纳达尔也在尝试改进自己的反手,他尽量放弃过渡性的切削,努力让自己的反手斜线和直线变得更具进攻性和威慑力。
这一切都在这场信息量巨大的半决赛中一点一滴呈现。《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吉欧夫·麦克唐纳说现在纳达尔的奔跑能力有所下降,但取而代之的是“在一眨眼间,纳达尔就能通过自己的击球由守转攻,而这也恰恰是德约科维奇所擅长的”。
很难想象那七个月的漫长等待给纳达尔带来了什么,是改善后的发球上网,苦练后的接发球,还是部署得更合理的反手进攻?但在纳达尔手中,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都会在不久后的某天变得稀松平常。所以,也难怪男子网坛有一种论调——每一次受伤后,纳达尔都会更强大地归来。
你可以不喜欢纳达尔的风格,不喜欢他内敛的性格,但你必须尊重这个伟大的球员。因为他对胜利的秘诀如此解释——“你需要热爱这项运动,热爱你所做的一切。你需要懂得珍惜自己每时每刻做的事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