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良志
参加中国顶级联赛的16家中超俱乐部中,有15家为房地产企业或涉足房地产,每年投资接近30亿。可以说,中超是被地产“包养”的。
中国足球声名狼藉、毫无“姿色”,为何还能令广州恒大、广州富力、杭州绿城、大连阿尔滨、贵州人和等房地产商趋之若鹜、不惜血本进行长期包养?甚至,早年发誓不再沾染足球的王健林,在2011年7月携5亿资金回归中超。足球的魔力何在?
在笔者看来,个中缘由无非有三:一是仍然需要快速扩张的房企,力求一个强大的广告营销载体,每天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媒体的立体式轰炸报道谁都会喜欢。有机构测算,广州恒大每投资足球1亿,大约会有15亿的回报。当然,这15亿是经济效应而不是经济效益。恒大品牌价值248.6亿元,也有足球在国内、国际“传颂”的功劳。二是足球依旧是投资企业联姻政府部门、争取优惠政策的最佳途径之一,“城市名片”的魅力犹存。三是地产大佬们都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知道足球已经成为自上而下的一种运动,与时俱进投资足球公益事业,可积累政治资本。
这些跻身中超的房企,大多财大气粗。他们采取地产式的经营手段,利用无坚不摧的“金元政策”,打造自己的“足球王国”。比如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的广州恒大,坚持每年投入足球俱乐部7亿元,把自己一夜之间变为中超无敌舰队的同时,带动了地产企业在足球领域的军备竞赛,让中超每年的投资由过去的16亿元激增到30亿元,繁荣了中超。这种模式,类似房产销售,金钱铺路,立体轰炸。
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人。纯粹以货币论战斗力的模式,让欧美顶级大牌教练和外援不断涌入,仅里皮、德罗巴、阿内尔卡、埃里克森、孔卡、巴里奥斯等人的光鲜标签,就形成了年均5400万欧元的“消费池”,急剧提升了中超品牌价值。截至2013年4月份,英国《世界足球》杂志评选出的全球顶级联赛排名中,中超跃升到第14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J联赛(第11位)。
当前,政府有关方面对足球高度关注,未来10年之内,中超的投资必然会保持目前的“高位运转状态”,最后成为全球投资最为昂贵的联赛也说不定。但是,在社会各界不断鼓噪房地产“去泡沫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又有理由对于中超未来的前景表示担忧。一旦地产泡沫破裂,房企能否承受灭顶之灾,将直接决定中超崩盘的系数。因为,中超的16家俱乐部都不具备太强的“自我造血”功能,失却老板的“包养”,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
中国还不是“版权社会”,中超电视转播费每年只有2000万元,而西班牙一家俱乐部的转播分成就已经超过3000万欧元;大多数俱乐部一年的门票收入也不过600万,这一项在欧洲大多都超过3000万欧元,占俱乐部收入的1/3。中超俱乐部其他附加产品寥寥无几,更遑论像欧洲那样达到俱乐部收入的1/3。这意味着,中超俱乐部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只能靠老板“包养式”的投资维持生存。
一旦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俱乐部就会“露宿街头”。
要想规避风险,一是房地产企业逐渐退出中超,让真正的支柱型产业的企业接手;二是房地产企业打造多元生存链。
令人欣慰的是,15家具有地产背景的企业中,超过80%都是“多元化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强,这让中超被“包养”的前景看上去不是那么黯淡。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知名足球评论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