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结束的羽毛球世锦赛林丹与李宗伟的男单决赛中,马来西亚队教练赛后质疑赛场空调在第二局比赛开始前关闭,导致李宗伟最终输掉比赛。
对此“指责”,昨天下午中国羽毛球协会特意召开新闻发布会官方通报称,比赛期间,包括决赛当天,场馆空调自始至终没有关闭,温度上升与“人员密集”有关。
此前,世锦赛组委会的相关人员8月12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明确表示,“世界羽联担心风向影响比赛,要求关闭空调的。”但是昨天下午,中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刘晓农却代表中国羽协否认了这一说法。
刘晓农表示,比赛期间,包括决赛当天,场馆空调自始至终没有关闭;决赛之前,组委会为了给运动员提供良好的比赛环境,在决赛当天将场馆空调保持在低速运转;进行到最后一场男单决赛时,场馆观众爆满,由于空调低速运转时间较长、人员密集,造成馆内温度的上升。
对于为何此前组委会相关人员有“羽联要求关闭空调”的说法,刘晓农说,这是属于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个人观点。
几乎与刘晓农的发布会同时,世界羽联也向记者发邮件对空调事件进行了表态。他们重复了中国羽协的通报,并指出没有要求调整空调的运转情况,组委会和中国羽协也向羽联声明,没有做出任何有关“世界羽联要求关闭空调”的官方声明。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广州世锦赛组委会并未收到马来西亚方面的抗议或者申诉,世界羽联也未收到申诉。
记者观察
一次并不完美的危机公关
此次“空调门”一事势必对多方造成了不利影响。
特别在前后报道中,出现了不同的官方说法,更让这起事件扑朔迷离。中国羽协昨天坦言,“通过此事,我们也在总结办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今后将加强与媒体之间的准确沟通,建立准确的、行之有效的赛事官方信息发布平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臆测。”
不过,此次中国羽协作出的最新解释,其实也明显暴露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信息时报记者11日当天也在男单决赛现场的天河体育馆内,而记者的亲身体会是:在率先进行的其他四个单项决赛中,场内温度并未有明显变化。只是在最后的男单决赛中,才突然感觉到极度闷热,而此时全场近万名观众仿佛进入了桑拿房,闷热难耐。
在这种情况下,为何组委会不能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及时将空调开大,毕竟现场不仅只有两名运动员在比赛,更有近万观众,这样闷热的条件,谁又能保证无人出现中暑等危急情况?
此外,既然发现此前的报道中出现问题,中国羽协此次的危机公关反应速度却明显滞后。11日的比赛,12日,“不明真相”的组委会工作人员对此事作出回应,而等到官方定论却已是15日。在这期间,事件已发酵成网络热点事件,很多负面影响恐怕已难以消除。
其实,“空调门”事件已不能改变比赛结果。而此次空调事件,林丹和李宗伟一样,是在场上挥汗如雨,很难有直接证据证明他从“空调门”事件中受益多少。但现在,不管官方再怎么解释,恐怕还是会有人认为这个冠军“超级丹”胜之不武。
一次失败的危机公关,注定让“空调门”成为本次世锦赛的一大败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