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参加本次全运会,我觉得应该多给年轻选手机会,如果再参加我就已经是打第五届了,毕竟现在我不是20岁,我已经30多岁了,需要去合理的规划好自己一整年的参赛计划。”2013年1月,李娜用这样一段话告别了第十二届全运会的赛场。
李娜之于全运会,有甜蜜的回忆,也有更多的无奈。2001年,李娜以2比0胜天津选手刘南楠,第一次站在了全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那个时候,中国女子网球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未来的职业道路,包括球员和管理者,谁都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预期。
与其他的选手不同,李娜与全运会的甜蜜期或许真的只有2001年那一届。2005年,当第二次参加全运会时,李娜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她的心中有了更多的疑惑,关于自己身处的体制,关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那一年年底的全运会上,李娜在半决赛中输给了彭帅,赛后,李娜继当年的中网之后第二次向媒体描述了自己的困境,“这一年来,我的状态一直不是很好,而这都是国家队不完善的体制所造成的。”
在随后的几年里,李娜一边在职业赛事中打拼,一边跟自己的伤病做着抗争。在2008年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终于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推行体制改革,让李娜、彭帅、郑洁、晏紫4名成绩最好的选手,选择“单飞”之路:运动员所得奖金上缴给网球管理中心的比例,由原先的50%至60%缩减为8%至12%,运动员自费自主训练参赛。
正是在中国网球正式开启“单飞”时代的那一年,李娜与全运会的“矛盾”集中爆发。那一年,李娜曾因为膝盖积水,同时要备战来年的澳网,提出过不打全运会,但湖北体育局方面考虑到,凭李娜的实力,无论在单打或双打项目上,只要李娜参赛就有夺冠的希望。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带伤参赛的李娜在那一届全运会上以伤退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第四次全运会之旅。
2009年之后的几年,是李娜职业道路最好的几年,同时也是她作为职业球员与体制爆发矛盾最多的几年。李娜与邹市明虽然同为职业运动员,但他们所要面对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在拳击领域,一旦参加过职业比赛,便自动被禁止参加业余比赛,因此,已经身为职业拳手的邹市明自然不用为了参不参加全运会而苦恼和费心。而在网球的领域中,并没有明确分出职业网球与业余网球两个领域,只是在中国特殊的体育体制下,出现了职业球员与“体制内专业运动员”这样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在现行的体制下,体制内的专业运动员的参赛计划靠“组织”来安排,而职业球员则完全靠自己和团队来决定。
然而,中国的职业网球处于起步阶段,如今单飞的几名球员均与培养自己的“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平衡自己与“体制”的关系就成为“金花”们在全运年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全运年,李娜的决定会变得如此“敏感”的原因。
选择退出今年的全运会,李娜有着自己的考虑,年龄的原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毕竟对于一名30多岁的职业运动员来说,珍惜一切时间打好每一场职业比赛才是正道。此外,李娜的另一句话也值得管理者们认真考虑,那就是“应该多给年轻选手机会”。
说句实话,就网球项目而言,全运会这样的平台对于已经单飞的职业球员只能算是鸡肋,同时这些球员还要以牺牲掉为大满贯赛事进行热身的机会,有些得不偿失。在外人看来,全运会已经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单飞球员向地方队“报恩”的一种途径。然而,对于那些在网球运动中刚刚起步的小将们,全运会的确是一个可以得到锻炼的地方,在获得荣誉获得信心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经费原因无法频繁参加职业赛的损失。
李娜一直以来的抗争以及今年全运会空荡荡的赛场都值得人们深思。一个想方设法“运作”高水平球员参加,却又不对外售票的全运会肯定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果。相反,让单飞球员和希望得到比赛机会的年轻球员们都能实现各自诉求的模式才是对中国网球发展有益的做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