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种乒乓球业余赛事常年不断,办赛宗旨皆是全民健身。然而,不少专业球手的参与却让业余赛事变味, “破坏”公平竞争原则,也让草根选手少了许多参赛乐趣,应当引起办赛者警惕。
仅在北京及周边地区,乒乓圈里就有几十个专业高手,不少是从省队退役,甚至有现役队员“偷偷摸摸”出来打业余比赛的。他们活跃在各种业余乒乓赛场,充当“雇佣军”角色,替人家争金夺银的同时,自己也有好处。每次出场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有些常客还有“经纪人”。
专业选手混迹业余赛事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而且也不局限于乒乓项目。最初,这些高水平选手对全民健身还是有些积极的推动意义,但现在正在逐渐变异。不久前,北京市郊区县举办一项民间乒乓球赛事,某地派出由专业球手组成的“雇佣军”一路横扫夺冠,让其他参赛队伍无可奈何;上海也曾爆出专业运动员“抢”走市农运会乒乓球单打冠军的丑闻。网友“运动快乐”说:“我每次参赛都被专业的‘冒牌货’打得落花流水,真觉得很悲哀。”
“锦标主义”和“唯金牌论”一度在国内体坛盛行,现已渗入民间乒乓球赛事中。本来业余比赛的宗旨是“重在参与、重在交流”,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专业球手参加却让业余赛事变了味,演变成“雇佣军”抢夺金牌的舞台,办比赛的价值何在?北京市乒协常务副主席、国乒宿将郭仲恭认为:“缺少了公平竞赛原则,业余比赛就成了表面文章,只剩下个别人眼中的冠军和奖杯。”
限制专业球手打业余比赛可以有多种办法与思路。中国乒协正联合社会力量逐步推广一种无年龄和性别限制的乒乓球实力等级积分赛制,保证比赛在同一水平线的爱好者之间进行。不久前,快乐乒乓网在苏州举办了大规模的积分赛总决赛,为2015年苏州世乒赛造势。草根球员按积分分档比赛,并婉拒2300分以上的专业球手参赛。参赛者表示,没有“专业大腕”搅局,输赢都很开心。
让草根球员尽享运动快乐,让业余赛事做到公正与公平,是培育项目土壤重要的一环。中国乒乓球运动尽管群众基础雄厚,也需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