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契冬奥会已临近尾声。在为期17天的比赛中,中国运动健儿奉献了不少惊喜,但中国与冰雪大国的差距也时而显现:在越野滑雪等基础大项上,中国选手的水平依旧不容乐观,中国“冰强雪弱”的发展格局也并没有多少转变。“中国冰雪项目的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赵英刚直言。
难题一
气候条件制约场地建设
难点:欧洲很多国家的气候很适宜滑雪运动的开展,而我国只有东北三省和新疆等少数地区具有适合的气候条件,滑雪场地从数量到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此外,东北地区冬季过低的气温也会对运动员训练产生影响。
解题思路:雪上项目容易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制约,这是中国雪上项目开展的一大瓶颈。国内近几年兴起的滑雪热潮带动建成的一大批滑雪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的部分地区。不过这些雪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滑雪场具备了让国家队训练的条件,有些只能满足大众的一般性滑雪需求。
与滑雪相比,冰上项目在室内进行,对气候条件依赖性较低,也更容易成为推广冰雪运动的“突破口”。中国体育代表团副秘书长、黑龙江省体育局局长郭铭玉认为,以往一谈冰雪运动就是在北方,这个概念是不对的。“一些冰上项目非常适合南方地区参与,而多地区的参与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也将使中国冰雪运动得到更好的发展。”自2011年起,上海相继举办了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项目的多项世界比赛,引起了热烈反响的同时,也使得多年来成效并不显著的“北冰南展”发展规划在上海“破冰”。在深圳等一些南方城市,滑冰俱乐部近几年的发展同样迅速,报名的人数不断增加。
难题二
运动员教练员极度短缺
难点:冬奥会赛场,中国队虽然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等项目中具备集团优势,但在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冬季两项等基础大项中基本没有竞争力。新增的12个小项,更是有半数都没有开展。相关项目运动员的缺乏,则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一大原因。此次征战索契冬奥会,中国军团的阵容中共有10名外籍教练员,为历届最多,这多少也是目前国内高水平教练员短缺的一种表现。越野滑雪队教练李晓明介绍说,连哈萨克斯坦越野滑雪队专门负责为雪板打蜡的就有5人之多,而他1人则又当教练又打蜡,“我已经50多岁了,实在干不动了。”李晓明说,“全国越野滑雪的教练加在一起也不到20人。”
解题思路:运动员和教练员短缺,也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式微的一种表现。郭铭玉认为,目前我国冬季运动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还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有操作性的方法和政策。尤其是雪上项目,这一点则更为明显。索契冬奥会的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中国队只派出了宁琴一人参赛,而一名外教、一名翻译、一名运动员的3人参赛阵容在所有参赛队伍中也算得上“小规模”。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任洪国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还要按照项目规律一步一步来,着急不得,“宁琴这批运动员成长起来以后,等到她们退役的时候,我们又会多出一批熟悉这个项目的教练。从这个意义上说,宁琴的出色表现对这个项目的长远发展也非常有好处。”
高水平教练带来的也许是项目水平的“跨越式”提高,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先进的训练理念、思维方式也许会影响到几代运动员。中国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需要从外教那里汲取“营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才队伍。
难题三
关注度低文化积淀不足
难点:“相对来说,我国对冬季运动的重视程度比较有限,而且重点主要放在一些在奥运会上能够立竿见影出成绩的项目。”郭铭玉的话,多少道出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中的无奈和不和谐。冬夏运动重视程度有差别,冰上、雪上项目发展不平衡,这样的态势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大多数的雪上项目,中国选手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实力上的差距,而成绩上的落后也导致项目的发展更陷困境,愈发不受关注、少人问津。
解题思路:在郭铭玉看来,欧美等国家冬季项目开展得好,主要是因为冰雪运动的普及程度遥遥领先于中国,“人家的小孩刚会走的时候,可能就开始跟着父母学习滑雪滑冰,而老年人只要身体允许,也依然在冰场上寻找乐趣。”
索契冬奥会的雪场上,经常可见参加过五六届冬奥会却至今仍活跃在运动场上的老将,也不乏兄弟姐妹举家上阵、同时登上领奖台的场景,他们成绩的取得都是源自于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也包括家庭氛围的影响。
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冰雪运动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要玩”,而非“要我练”,也许就是中外选手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之一。
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郭铭玉认为,目前中国的冰雪运动还不具备这样扎实的基础。不过近些年,民间的“大众冰雪热”在持续升温,也让他感到欣慰。“开展冬季运动,需要从培养兴趣出发。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教室,走到户外,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中国的冰雪文化或许能逐渐生根发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