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聚网”的业余乒乓球赛人气很旺。 辰友 摄](https://photocdn.sohu.com/20140225/Img395606930.jpg)
本报记者秦东颖
你喜欢打乒乓球吗?你知道上海有一个“民间乒超”吗?上海的业余乒乓球俱乐部联赛今年将进入第九个年头,打造这一赛事的都是民间乒乓球爱好者。“民间乒超”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仅靠社会力量能否办得下去?记者不由得产生了兴趣。
简陋球房
林海军是同策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事乒乓球器材的代理和经销,也是目前业余俱乐部联赛的投资人。聊起这个“民间乒超”,林海军说:“这还得从2006年的‘球类运动网’说起,这是一个由乒乓球发烧友创办的个人网站,以论坛的形式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网站逐渐形成了一个乒乓球圈子,于是2008年开始举办了业余俱乐部之间的团体赛。”
最初的比赛有16支队伍参赛,也就50人左右。周铮毅是其中一位,“那时打乒乓球的还是中老年人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非常少。大家就为了交流,也没有奖金。”由于纯自发,当时主要是靠参赛队的报名费来付场地费和发点小奖品,比赛在复旦中学一个简陋的乒乓房进行,没有专门的裁判,球友自己计分。
林海军告诉记者,“这种生于民间的赛事,之所以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起来,就是因为球友有需求。”然而仅凭乒乓球爱好者的一腔热情,不能使网站和赛事得以为继。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工作人员,2010年网站面临“生存”问题,这时林海军毅然决定接盘,并更名为“爱聚网”。
老少同乐
据悉,今年的业余乒乓球俱乐部联赛分甲、乙、丙三级,将分别在5月、9月和11月举行。参赛队伍预计为120支左右,参赛人员将达到800人以上。
业余赛也搞升降级?林海军介绍说,“新注册的俱乐部都要从最低的丙级打起,凭成绩往更高级别晋升,排名靠后的降级。”业余赛的赛制丝毫不逊于职业乒超,参与人数上更甚于后者,上海的业余乒乓球俱乐部团体赛在全国做出了名气。
相比个人赛,以俱乐部形式参赛更有一种归属感。目前在“爱聚网”注册的业余乒乓球俱乐部有100多家,基本上都是由志同道合的球友自发组织而成。周铮毅是乒乓球发烧友,还在江湾体育场经营乒乓球房,“我们球房就组了两支队,一支已经打到甲级。团体赛每队只能报5个人,所以每次参赛前我们内部先要选拔。”
九个年头里,业余俱乐部联赛的制度也经历了不断完善。最初,有俱乐部找“枪手”参赛拿名次,也有一些球友一年中代表好几个俱乐部打比赛,出现了矛盾和混乱。林海军说:“我们尝试实行俱乐部队员注册制,只有经过注册的队员才能代表该俱乐部参加当年的比赛。这样保证了俱乐部成员的相对稳定,实行下来效果不错,联赛的魅力也体现出来了。”
有比赛就能吸引更多人参与。业余俱乐部的年龄结构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多了,还有爸爸带着儿子来打球的。俱乐部联赛中,经常能看到父子档、夫妻档,非常热闹。
期待扶持
最初接盘时,林海军想通过网站以及办比赛起到宣传的效果。几年下来,尤其是看到每次比赛时球友们的强烈需求,面对他们的期望,林海军对这个平台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刚开始,网站和比赛的各项投入和我们的业务产出还是比较匹配的。随着投入的加大,目前我们每年在网站运营和比赛上支出已达三四十万元。虽然有一些品牌提供比赛奖品的赞助,但和我们的投入相比是很小的。”林海军说,“对我们这样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讲,现在压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只算经济账,林海军完全可以放弃,但他说:“如果我不做了,其它社会资源就更不会介入。想要让民间赛事发展起来,就要学会吆喝,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逐步形成自我造血功能。”
政府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社会力量办赛,这给了林海军很大的动力,“和广大乒乓球爱好者的距离近,这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希望能够有相关政策扶持,比如场地租金优惠或是政府奖励形式的补贴,让更多的老百姓分享正能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