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口城市马拉松赛出人意料地以一场“口水战”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有媒体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直指赛事扰民添堵,质疑“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
近些年来,马拉松热风靡全国。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举办的各类马拉松赛事已史无前例地超过了50场。不过,“井喷式”增长的城市马拉松赛,在集聚民众人气、展示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指责。
据赛事组委会介绍,为了更好地让参赛选手感受海岛的魅力,主办方在赛道的选择上“煞费苦心”,最终选定了代表海口市特点的滨海大道,提出“让所有参赛者都能尽情享受阳光之旅,用脚步丈量整座城市。”不巧的是,这条极具椰风海韵的赛道属于城市主干道,本来就有交通量大、车流密集的道路特点。
细节决定成败,海口马拉松选择地标性赛道的做法,只能说是对“他山之石”的皮毛借鉴,更多的城市经验还有待积累。特别是在临时交通管制方面,海口马拉松的禁行时间是从6点半至下午3点半,长达9个多小时。
交通管制是“临时”的,突发预案和应急处置则不宜“临时抱佛脚”。我们看到,虽然海口马拉松长达半年的筹备时间并不算短,有关部门也提前在媒体上进行过有关交通管制的事务性宣传,但还是有一大批出行车主和市民感到措手不及,有的人甚至一头雾水。显然,这样的政务信息告知过程只考虑到行为却忽视效果,整个传播链条运作不灵,缺乏信息反馈的议事空间。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几乎在“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引起全国性关注的同时,海口官方做到了“不回避”,积极正视负面舆情,对网络质疑进行了及时回应,字里行间反映的认错态度展现了政府应有的诚意。
可以说,无论是“点赞”还是“拍砖”,网络质疑并未直接否定马拉松赛事本身。由此可见,舆论对海口马拉松的批评并不是故意“搅局”。所谓“瘫痪一座城”的吐槽尽管尖锐,却未尝不是当地民众“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反映。
要知道,马拉松的兴盛不仅在于它作为体育运动的魅力,更在于它所附着的文化、经济等综合效应。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进入寒冬的季节,气候宜人的海口如果能把城市马拉松品牌化,无论对于城市形象还是旅游经济,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出茅庐”的海口马拉松虽有些出师不利,但绝不是“灭顶”的打击。民意批评是一面镜子,所有毛病和缺点在它面前一览无遗,马拉松赛若想今后告别“添堵”的语境,不妨在事先就加强这种群策群力的全民参与。
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城市名片的锻造之路不会一片坦途,同样需要马拉松式的试错耐心、经验积累和坚定共识加以克服。业精于勤,对于当地政府部门和赛事主办方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总结和反思,广纳言路,以图后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