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贺灿铃
近在眼前,又似乎恍若隔世,国足在亚洲杯上给国人带来的喜悦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球龄在十年以上的球迷,可能会联想到2004年的工体,或者2001年的五里河。但对于从2004年以后才开始看球的国内球迷来说,中国足球留给他们的甜蜜记忆并不多。或者说,在他们的足球启蒙期,中国足球带来的快感,不像世界杯、欧锦赛和欧洲几大联赛那么强烈。
这些长期关注国际足球的球迷,日常生活与普通人无异。但一到周末,他们往往会自愿打乱生理的生物钟,在午夜时清醒,与另一个世界保持同步——嗑着瓜子,吃着烤串,喝着啤酒,盯着大大小小的电视、电脑或平板,把欢呼叫好和骂骂咧咧由声波转化成微博、微信里的文字、表情,或发泄,或点赞,或编段子戏弄彼此。而碰上世界杯、欧锦赛这样一个月左右的赛事,更是在线上线下涌现无数颠倒日夜、熬肿双眼的“国际主义战士”,“我德”“我阿”“我喵”……呼啦啦人声鼎沸,伴随着各类段子狂欢和PS大战。
去年巴西世界杯期间,当时还是央视解说员的刘建宏在解说比赛时因长时间谈论中国足球而招致不少国内网民的炮轰,事后刘建宏在接受采访时回应:“这真的是你的盛宴吗?这是你在结婚吗?新娘子这么漂亮是你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你来的那种高潮是不是有点假呢?”有趣的是,当时在距巴西万里之遥的上海,一个自称德国队球迷的中国人,在德国队夺得世界杯后对着电视镜头号啕大哭:“我从90年开始(看德国队)的,这一天等了24年!”
在丰裕社会和消费主义下成长的年青一代,可能和这位德国队球迷一样,在自我感觉上与世界保持同步。不是吗?吃汉堡喝可乐,玩魔兽追美剧,用苹果手机,从海外代购皮包香水,去欧美大学留学镀金。大国崛起,全球视野,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现代传播技术的无缝覆盖,让丰盛的欧美体育文化产品,随时可以填补中国足球给国内球迷留下的心里空虚。更何况,为了讨好亚洲的球迷客户,有些英超西甲的赛事甚至提前到当地时间的中午,坐在沙发上的国内球迷在夜晚的黄金时间就能享受并消费欧洲足球盛宴。
在全球化暖风的浸淫下,隔着七八个小时时差的“国际主义球迷”,可以熟练地讲解“Tiki-taka”战术体系,知道温布利大球场有多少级台阶抵达包厢,掌握C罗梅西伊布们的早餐食谱和球鞋尺码,但赶时髦地追捧欧洲足球,模仿“霍恩比”式的球迷忠诚,终究也只是给别人家的盛宴锦上添花。
的确,相比欧洲足球强国,中国足球本身实力不济,又留下太多苦涩记忆和丑闻闹剧,是国内球迷容易“移情别恋”的原因。笔者身边不少年轻球迷曾在那场耻辱的“1:5”后立贴为誓:“以后再也不看国足的比赛!”但是,当国足2015年新年伊始在亚洲杯上取得佳绩后,习惯为欧洲足球点灯熬油的他们无一例外地欢呼雀跃,并在那条著名的“对不起”微博后打上“原谅你”。
这背后,是某种自发的情感诉求和归属,就像在布里斯班中国球迷制造的那一抹亮眼的红色。在扁平化的地球村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情感的自留地。希望中国足球能带给国人更多的快感,给球迷一个理由守护情感的自留地,给球迷一个理由告别看客的午夜消费。(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