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基础瑜伽解剖学(十)脊柱、骨盆与胸背部

瑜伽微社区mp 阅读(0) 评论()

  

  来源:靈性使者 - 天人合一博客

  作者:邱显峰老师

  肌肉、肌腱、韧带解剖学(四)

  与瑜伽体式直接相关的主要关节和肌群、韧带(二)

  脊柱、骨盆与胸背部

  一、脊柱

  (一)脊柱的韧带

  韧带可稳定脊柱并限制脊柱在数个平面上的动作。

  脊柱的主要韧带有:

  1.前纵韧带:通过整个脊柱的前端,可限制身体后屈的动作。

  2.后纵韧带:穿过椎孔并跨越椎骨的后端,经过并与每个椎骨连接,形成椎管的前壁。

  3.黄韧带:构成椎管的后壁。

  4.棘间韧带:位于上下相邻两节椎骨的棘突之间,可限制脊椎向后伸展与躯干前屈。

  5.棘上韧带:跨越后棘突,可限制身体前屈。

  6.横突间韧带:位于上下相邻两节椎骨的横突之间,可限制躯干在额状面的侧弯动作。

  (二)稳定脊柱背部的深层肌肉群 —竖脊肌群

  竖脊肌分布在脊柱的两侧,由中心往外展开,可分为外侧浅层群组和内侧深层群组等两个群组。

  1. 外侧浅层群组 (在背部从骨盆穿越至头骨)

  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直立,可分成三类:

  (1)髂肋肌(Iliocostalis):可分成腰髂肋肌 (起点在荐骨与髂骨脊,终点在腰椎与第6—9根肋骨)、胸髂肋肌 (起点在下方的六根肋骨,终点在最上方的六根肋骨)、颈髂肋肌 (起点在第3—6根肋骨,终点在颈椎C4—6的横突)等三区。

  (2)最长肌(Longissimus):可分成胸最长肌 (起点在荐骨、腰椎的后棘突与下胸椎的横突,终点沿着肋廓至1—2根肋骨)、颈最长肌 (起点在胸椎T1—6的横突,终点在颈椎C2—5)、头最长肌 (起点在胸椎T1—5与颈椎C4—7的横突,终点在头骨的乳突)。

  (3)夹肌(Splenius):可分成颈夹肌(起点在胸椎T3—6的棘突,终点在颈椎C1—2的横突)和头夹肌(起点在胸椎T1—3与颈椎C4—7的后棘突,终点在头骨的乳突)。夹肌除了维持身体直立外,其另一个功能是仅靠其中一侧的运作 (单侧收缩) 来执行转动的动作 (如转头)。

  2. 内侧深层呈纵直向分布群组

  主要功能是连接脊椎骨,可使背部挺直,且两侧一起活动时,可使背部往后伸直。只有单侧肌肉收缩的时候,可使躯干侧弯。可分成三类:

  (1)棘间肌(Interspinales) (位于上下两节椎骨的脊椎棘突之间):可分成颈棘间肌(每一侧各六条肌肉)、胸棘间肌(每一侧各四条肌肉)、腰棘间肌(每一侧各五条肌肉)。

  (2)横突间肌(Interrtransversarii) (位于脊椎横突之间,通过棘间肌的外侧,以直线形式连接椎骨的横突):可分成颈横突间肌(每一侧各六条肌肉)、腰横突间肌(每一侧各四条肌肉)。

  (3)棘肌(Spinalis):可分成胸棘肌(起点在L3—T10的棘突,终点在T2—8椎骨的棘突)、颈棘肌(起点在T2—C6的棘突﹔终点在C2—4 椎骨的棘突),这一组肌肉经过胸椎与颈椎并连接椎骨的棘突,但会跨过几节椎骨,并未直接连接上下两节的椎骨。

  3.内侧深层呈斜向分布群组

  与旋转有关,当单侧肌肉收缩时,可以使躯干进行水平面的转动,当两侧同时收缩时,可使背部往后伸直。可分成三类:

  (1)旋转肌( Rotatores ) (执行旋转动作):这一组肌肉沿着脊柱分布,一节椎骨的横突,连接到上一节的棘突。

  (2)多裂肌( Multifidus ):这一组肌肉是由许多小肌肉组成,从荐骨区域一直延伸到颈椎,大部分的情况是,每条小肌肉的起点为椎骨的横突区域,然后跨过二至四节椎骨,并连接到上方其中一节椎骨的棘突。

  (3)半棘肌( Semispinalis ):这些肌肉从多裂肌的上方通过,分布在胸椎、颈椎和头部的外侧,可分成胸半棘肌、颈半棘肌、头半棘肌等三类。这一组肌肉的每一条小肌肉,会跨过至少五节或更多节的椎骨。由一节椎骨的横突,连接到上方其中一节椎骨棘突。

  

  胸背部的其它肌群

  外肋间肌(External intercostals muscle)、内肋间肌(Internal intercostals muscle)、上后锯肌(Serratus posterior superior,又名后上锯肌、后锯上肌)、下后锯肌(Serratus posterior inferior,又名后下锯肌、后锯下肌)

  简要说明

外肋间肌

(位于肋骨间的表层,覆盖着内肋间肌)

相邻两肋骨骨弓表层

相邻两肋骨的骨弓表层

吸气时,肋间肌收缩,使肋骨上提。呼气时,肋间肌放松,使肋骨回复原位。

内肋间肌

(位于肋骨间的里层,被外肋间肌覆盖)

相邻两肋骨骨弓里层

相邻两肋骨的骨弓里层

平时内肋间肌不会参予呼吸运动,只有在须要强力呼气时,才会与腹肌同时收缩,加速肺容积缩小

上后锯肌

(位于颈背部,属中间层肌群,呈A形)

C7~T3的棘突

第二到第四对肋骨

吸气时,可使肋骨上提,以辅助吸气

下后锯肌

(位于背部腰际,属中间层肌群,呈V形)

T11-L2的棘突

第八到第十二对肋骨

是呼气的辅助肌群之一

  背部肌群深浅的大致状况是

  最表层:斜方肌、背阔肌

  次表层:上、下后锯肌,小、大菱形肌,肩胛提肌

  次底层:竖脊肌群表层:髂肋肌(腰髂肋肌、胸髂肋肌、颈髂肋肌),最长肌(胸最长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夹肌(颈夹肌和头夹肌)

  最底层:竖脊肌群底层:棘间肌(颈棘间肌、胸棘间肌、腰棘间肌),横突间肌(颈横突间肌、腰横突间肌),棘肌(胸棘肌、颈棘肌),旋转肌,多裂肌,半棘肌(胸半棘肌、颈半棘肌、头半棘肌)

  在最底层的腰际里层还有腰方肌

  二、骨盆

  (一)骨盆的范围、角度与作用

  骨盆位在身体的中心位置,在下肢与脊柱之间担任功能链的作用。骨盆包括荐椎、尾骨、髋骨等三个部分,而髋骨是由肠骨(又名髂骨)、坐骨和耻骨等组成。此外,骨盆之所以能正常运作,是因为许多相关肌群的作用,才能在动作能力与稳定度之间,维持平衡。脊柱与骨盆的连接处有一夹角称为「骨盆角」。这是骨盆本身自然的角度,通常在男性的骨盆角为55°,女性则为60°。骨盆角超出正常范围,是脊椎前凸的特征现象之ㄧ,若倾斜角度变小,则会减轻腰椎前凸的现象。

  骨盆能否平衡在最佳的角度上,主要取决于各相关肌群是否能正常地运作。骨盆前倾是受背部竖脊肌群的下半部,与大腿的股直肌和髂腰肌收缩作用影响,而骨盆后倾则是受三个大腿后肌、腹部肌肉群、臀大肌收缩作用影响。

  

  荐椎(又名荐骨、骶骨)与髂骨连接的位置称为荐髂关节(骶髂关节),可以在几个平面上产生些微地滑动动作。荐椎主要是依躯干各种动作和上方所施加的力量来做反应和定位,而髂股的位置则是依从其下方所给予的力量而定。荐髂关节在脊柱与下肢之间维持静态与动态平衡,是全身平衡与稳定的重要关键所在,如果骨盆有前倾、后倾、歪斜等不正现象,将会导致姿势异常和功能障碍。

  (二)影响骨盆的主要肌群

  髂腰肌(腰大肌 (Psoas major)和髂肌 (Iliacus))、腰小肌 (Psoas minor)、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臀中肌 (Gluteus medius)、臀小肌 (Gluteus minimus)、阔筋膜张肌 (Tensor fascia lata)、缝匠肌 (Sartorius)、半腱肌 (Semitendinosus)、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股二头肌 (Biceps femoris)、股薄肌 (Gracilis)、腰方肌 (Quadratus lumborum)、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腹外斜肌 (External abdominal oblique)等。

  简要说明

髂腰肌的腰大肌

(腰大肌强大,位于腰椎体侧方)

T12-L4胸腰椎侧面

股骨小转子

1.近侧固定点:大腿屈曲与部分的外旋

2.远侧固定点:立姿时两侧同时作用,可使脊柱屈曲,骨盆前倾(腰椎前凸

髂腰肌的髂肌(髂肌宽阔,在髂窝内)

髂股窝前表面上侧2/3

股骨小转子

1.大腿弯曲

2.骨盆前倾与增加腰椎前凸

腰小肌

T12L1椎骨侧面

髂肌与耻骨上支的连接点

躯干往骨盆的弯曲

臀大肌

(位于臀部皮下最表层的肌肉)

髂骨脊

髂骨后外侧表面,荐椎骶和尾椎和竖脊肌的腱膜后侧表面

1.大转子下的臀肌粗隆

2.髂胫束(止点在胫骨前侧近端的胫骨粗隆)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后伸和旋外。该肌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内收

2.远点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转动,如转体动作;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臀中肌

(位于臀大肌的内面,覆盖着臀小肌)

髂骨臀部表面

股骨大转子尖端

1.前方纤维:内旋与大腿屈曲

2.后方纤维:外转与大腿向后伸直

3.一般的肌肉收缩可使大腿外展

4.单脚站立可预防支撑腿该侧的骨盆脱出(诠德伦伯格氏症候群)

臀小肌(位于臀中肌内面)

髂骨臀部表面臀中肌起点的前侧

股骨大转子前侧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曲和内旋,后部使大腿后伸和外旋

阔筋膜张肌

(呈扁平长方形,位于髋关节外前方)

臀中肌前的髂前上棘(ASIS)

髂胫束(大腿上大约中间交界处)

1.稳定髋臼的股骨头

2.协助臀小肌与臀中肌的前纤维执行大腿屈曲、内旋与外展动作

注:阔筋膜张肌若过紧会限制髋外旋的体式,如莲花坐等

缝匠肌

(位于大腿前的细长肌肉,贯穿至小腿,涉交叉动作)

髂前上棘(ASIS)

胫骨内踝下侧(粗隆内侧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屈曲、外旋,小腿屈曲、内旋

2.膝关节弯曲

3.对大腿前侧群肌起稳固作用

半腱肌(位于大腿后近中间的长肌)

坐骨结节

胫骨内踝之下方(粗隆内侧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直,小腿在膝关节屈曲和内旋

2.远点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与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半膜肌

(位于大腿后内侧的长肌)

坐骨结节

胫骨内踝下缘(粗隆内侧

略为侧向半腱肌腱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直,小腿在膝关节屈曲和内旋

2.远点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与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股二头肌

(位于大腿后面外侧。有长、短二头)

长头坐骨结节

短头股骨后侧下1/2

膝外侧腓骨头

1.近点固定时:小腿在膝关节处屈曲和外旋;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伸直

2.远点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曲;小腿伸直和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长头大腿伸直膝部弯曲小腿外旋。短头膝关节弯曲与小腿外旋)

唯一可执行小腿外旋动作的肌肉

股薄肌

(位于大腿内侧)

耻骨下支

胫骨内踝

1.大腿内收

2.协助大腿屈曲与小腿内旋

3.帮助膝关节屈曲

腰方肌

(位于腰部深层竖脊肌的内面)

12根肋骨

L14腰椎的横突

髂骨脊

1.帮助骨盆前倾与增加腰椎前凸

2.当骨盆固定不动时,腰方肌帮助躯干从前屈的姿势中直立

3.帮助侧弯

腹直肌

(位于腹部腹白线两侧,扁长,有三、四条细白肌腱腱划横列在腹直肌上,将其分为四五段)

胸骨两侧、箭突与第57对肋骨的软骨

耻骨两侧上缘

1.上侧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胸廓和骨盆朝彼此方向收缩,亦即收腹;并在骨盆后倾时拉直前凸的腰椎

2.下侧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屈曲

3.当一侧单独动作时,帮助躯干向同侧侧屈

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浅层,为扁阔肌)

512根肋骨

腹白线、腹股沟韧带和髂嵴前半侧

1.下侧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可使脊柱向同侧屈曲和向对侧回旋

2.上侧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可使骨盆后倾

  骨盆的动作涵盖三个平面

  1.矢状面—骨盆前倾 / 骨盆后倾 (APT / PPT)

  2.额状面—髂骨脊上提与下降

  3.水平面—带动单侧前倾或后倾

  上述只是概要,实际上骨盆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有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影响全身的骨架和肌肉作用,不管是瑜伽动作或一般的动作都应维持此区域的正位与稳定。

  腹部的其它肌群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us)

  简要说明

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层,与腹外斜肌形状相同,走向相反)

腹股沟韧带的侧底边三分之ㄧ处,髂嵴、胸腰筋膜和腹白线

腹白线和肋骨第9 ~ 12

1.上侧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保持较水平位置。

2.下侧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

3.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亦向同侧回旋(对侧肩向前)

4.腹内斜肌的作用与腹外斜肌相反,所以,体侧的转动实际上是同侧腹内斜肌与对侧腹外斜肌协同作用的结果

腹横肌

(是腹肌中最深层的肌肉,纤维呈水平走向)

髂嵴、腹股沟韧带和胸腰筋膜

肋软骨下方

对核心的稳固,腹部的保护、收缩与转动很重要

  腹部肌群的深浅状况由表至里是,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 、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戳下方阅读原直接购买

sports.sohu.com true 瑜伽微社区mp https://sports.sohu.com/20161004/n469591704.shtml report 37080 来源:靈性使者-天人合一博客作者:邱显峰老师肌肉、肌腱、韧带解剖学(四)与瑜伽体式直接相关的主要关节和肌群、韧带(二)脊柱、骨盆与胸背部一、脊柱(一)脊柱的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