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棋世界 > 国内围棋赛事风云
NBA | CBA | 中超 | 亚冠 | 足球 | 综合

柯洁发文质疑《最强大脑》:冷到骨髓里的失望

来源:搜狐体育 作者:棋道经纬mp
  • 手机看新闻
 
 
 

  相信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看到台上节目组操手在刷刷声响的拧魔方,两位选手闭目凝神聆听,随即也充满信心飞速拧着魔方,那一刻令人感到多么神奇。但事后才知道,选手听到的竟然是20天前就发给他们的录音,还有详细的图解步骤。究竟节目背后还有多少是观众不知道的?或许正如柯洁所说:节目组套路深,娱乐节目别太当真。

 

  除了柯洁,另一位嘉宾的姜振宇、两位选手等各方均有发声,部分如下:

  我看“听音盲拧”

  微反应-姜振宇

  讲道理:能不能听出拧魔方的声音差别? 能不能按照声音进行盲拧还原?逆序究竟是什么鬼?

  昨天节目播出之后,滔天巨浪。吓死我了!

  这期含有“听音盲拧”项目的最强大脑S04E07,是我第一次参与录制,新人。

  很多网友圈我,问我态度。我昨天、今天先后发了三条微博,收集大家的观点,我努力认真的学习了一下。讲道理的同学非常多,一条一条耐心列举自己的观点,非常感谢大家!

  我说说我的看法,看看大家能从第一条,看到第几条。

  一,如果纯粹比标准盲拧。无论谁输谁赢,大家就不会有意见了,对吗?

  标准盲拧比赛,是给一个乱序魔方,选手通过快速观察,然后尽快还原成魔方初始态(六面纯色状态),比速度。选手不知道是打乱步骤,只通过观察结果,用自己的算法恢复。高手的速度快得让人惊诧,非常好看。

  二,能不能给标准盲拧比赛加一层外壳?

  这可能是第一个有分歧的问题,大家可以先选择一下:能,还是不能?

  我想,看过最强大脑的观众会选能。如果有人说不能加外壳,只能比标准盲拧,也是一种坚持。

  客观上,有三方是认为可以加外壳的:两位选手、节目组、科学家团队。这三方有任何一方不同意,都不会成行。

  但是,从“xx盲拧”的偏正短语题目来看,无论是什么外壳,盲拧依旧是比赛的核心。

  三,加什么壳?

  举个成功的例子,昨天的速拧魔方追逐赛的【追逐】外壳,就让绝大部分人很爽,我看得也很爽。

  恺俊的长微博里两次曾经提到过“记忆15个魔方完全可以在现场完成,稳打稳扎30分钟完成记忆。”多个魔方做干扰项,嘉宾随机出题,选手既比拼现场快速记忆,然后比拼快速盲拧还原。盲拧比赛加记忆比拼的外壳,好不好?

  节目组没有加这个简单的记忆外壳,节目组试图做两层壳,内层记忆魔方,外层听声音。

  可能是因为这样更酷?

  四,加听音干嘛?是不是有病?

  很多网友说,就是有病,让魔方选手比记忆,你怎么不让短跑选手比下棋呢?

  前面的最强大脑有很多不同项目的混搭比拼,昨天(20170225)刚录完的国际赛第一场也有很多混搭比拼。但我不能剧透啊,因为节目还没播,这是基本职业操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两名魔方选手竟然同意了!

  我的理解是,高手是愿意挑战自己的。我希望是这个动因。

  五,听什么音?干嘛用的?

  也许,给记忆魔方这层壳外面,再加一层简单的听音“指令”的壳,大家也不会有意见。比如恺俊讲的,听见“小慢”对应几号魔方,听见“小明”对应几号魔方。

  恺俊的长微博解释得很清楚,“实际上音频不一定是打乱魔方的声音,它只是一个‘指令’,音频可以被替代为一首歌、一段古文朗诵、一个人的声音等等。因此不管音频素材是打乱魔方的声音也好、不同广场舞的音乐也好,都只是提示我们‘这是几号魔方’的指令。”

  但是如果真的玩这些声音,实话讲,我会觉得不够酷,会鄙视这个比赛多此一举。唱歌、手机铃声、有意义的语言等等,这些巨大差异的声音有什么意思,怎么能配得上最强大脑的舞台?什么酷?没有特征差异的声音酷。

  (应该是)节目组和科学家团队,选择了拧魔方的声音,几乎没有特征差异,这要是做成了,是真的酷!但能实现吗?

  六,魔方的声音能听出差别来吗?

  这是被质疑最多的问题。请您独到这里,先做一个判断:能,还是不能?

  我引用恺俊长微博说明一下,到底能不能听出拧魔方的声音差异来。

  恺俊说,“打乱魔方的声音没有规律可循;在不知道魔方被如何打乱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通过听打乱的声音即时判断出它刚才被怎样打乱。无论哪个面在转动,无论哪个面被转动了多少度(顺时针转、逆时针转、还是转两下),在耳机里听起来都是一样的。”

  请仔细读这段文字,我认为他最后一句说的很严谨,单次拧魔方的声音差别的确不太可能辨认清楚。如果连世界第一和大多数魔方选手,以及无数次被提到的魔方厂家发言人都听不出来,没有人可以听得出来。我从一个外行的角度,相信他。

  但是,在现场,我完全被震惊了,两位选手的确是靠声音驱动,开始恢复魔方的。

  怎么听出来的?我当时的理解是,单次声音几乎不可能吧?是不是组合起来的声音有差别?像摩斯密码那样,旋转魔方的节奏、频率、连续性和留白之间,如果组合起来,是不是会有差别?否则怎么能靠声音驱动解题呢?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解释两位选手怎么做到的,两位选手自己也没有说明。

  耳机里总不会直接宣读的魔方编号吧?如果是那样,那就太欺负人了。

  七、提前给出的素材

  很多赛前准备的细节,是从恺俊的长微博里了解到的。“导演挑选15条公式正式录制会用到的音频和打乱公式,在元旦前发到了我们的邮箱……这个项目的最优录制方式是,让选手提前记忆音频素材(上限是20天,第一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练习过“记忆音频”需要时间练习;第二是因为12月18号我录制完盲拧pk赛,到1月8号只有20天时间),给音频编个号码,而魔方则是录制现场才给选手记忆(现场记忆15个魔方稳打稳扎只需要30分钟,不会耽误录制时间),最后让选手把音频和魔方匹配起来,这段音频对应这个魔方,那个音频对应那个魔方,选手听到一号音频,就复原一号魔方;听到二号音频,就复原二号魔方。”

  恺俊此时说是“最优录制方案”,他为了适应比赛规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声音记忆对魔方选手来讲是全新课题,需不需要提前准备?我现在想,如果真的让两位选手在录制现场听,并且记住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哪怕不是魔方的声音,而是不同的鼓点、羊叫、发动机引擎轰鸣等等,恐怕也有点强人所难。

  恺俊所讲的“最优录制方案”,提前让选手准备声音,记住编号,现场提取声音记忆,匹配魔方的编号,再盲拧,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

  节目组的做法是,给了双方选手三类素材:声音、匹配的乱序魔方,还有打乱步骤。

  前两个我明白,可以理解,跟恺俊认同的“最有录制方案”不同之处在于,声音和乱序魔方一块给,省去一层用于关联的编号。很公平,也不添乱,也不会太过降低难度。

  乱序公式我没明白为什么要给。

  当时,竟然没有人提出异议吗?

  八,为什么要给乱序公式?

  这个没有人跟我解释过,我只能自己瞎猜。

  是不是制定规则的人一时之间有点模糊,比赛核心还是不是【盲拧】?

  15段高度相似的声音记忆,对应15个不同的乱序魔方,再来15套22步的打乱步骤(图谱还是公式?),听一个声音,辨认出魔方编号,根据记忆下来的22步打乱步骤,完全逆向还原。平心而论,这个也挺牛的啊!换做是我,我会止步在听前面两段声音,我主动放弃。最强大脑一项喜欢看嘉宾一脸痴痴惊叹的样子,我认了。

  可惜,这就不是“盲拧”了。如果是这么玩,也不是不行,但这道题就是一道纯粹的【声音记忆+步骤记忆+魔方操作】的题目。记忆题目让王峰、李威之类的高手来玩,也可以做得到。正如很多网友鼓励我的那样,“姜老师,给你打乱步骤,你背下来也可以还原。”

  如果这么玩,要改名——“听音还原魔方”。

  或者,不比还原魔方,听声音之后,按照记忆的步骤逆向还原被拆解的AK-47步枪。

  ********************重要分割线********************

  请注意,前面的八点,是我在整理了很多信息之后,今天思考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模拟还原。

  接下来写得是录制现场思考的内容。

  我不想一副痴痴惊叹的样子,我在现场不停的动脑筋,用基本逻辑来推导问题。

  九、现场听音?

  录制之前,我手里没有前述充分的信息,感谢恺俊把所有细节说出来。

  听完比赛规则我就第一时间认为,听声音确定魔方然后还原魔方?

  我靠!每一步的声音有这么大差别吗?还得听22步?听完了还得现场逆推还原?有这么神吗?当时,我认为比赛实质是我瞎猜的【八】。很惭愧,当时已经觉得很震惊了。今天看来,真要这么玩,观众会认为跟渣一样!

  但一开始正式比赛,我就发现不对啊!

  因为第一轮两位选手的表现就不符合我的判断。

  贾立平是魔方操手还没有完成乱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还原了。

  林恺俊是在魔方操手完成乱序后迟迟没有动手,开始动手之后,操作步骤却远多于22步。

  显然,贾立平不是靠听清楚了每一步来逆序。林恺俊操作的手法,肯定不是听了22步声音之后的逆序操作。

  这就说明,根本不是现场听声音辨识步骤来还原!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声音是记忆索引。

  但是,现场两位选手并没有听音记忆的过程,直接是从观察和记忆15个魔方开始的。

  我当时想,他们啥时候记下来的这15个魔方的22个不同步骤的声音?一定是提前准备的。

  可以理解,这种难度极大的事情,之前其他比赛也有提前准备的。

  恺俊说,“所有嘉宾和观众都以为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录音、也没有见过什么公式。”我不是这么判断的,最简单的逻辑,两位选手的表现,都不是听了操作步骤的声音之后的逆序操作。

  不知道大家当时看的时候,能不能想到这个逻辑推导。

  十、耳机里的声音?

  我在现场没有办法通过微反应来判断耳机里播放的是什么,因为双方选手的表现没有异常。我当时能够听到魔方操手现场摆弄魔方的声音。

  恺俊说,“观众和嘉宾以为的是,我们耳机里播放的是魔方操手现场打乱魔方而产生的声音——实则我们耳机播放的是十几天前邮箱收到的录音(录音是录下来的,和现场产生的魔方打乱声音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现在结合这么多事后的信息进行还原, 大家愿意的话,代入式想一下。

  第一,如果你是选手,此前并未经过准备,一直以为是现场听音,当发现听得是录音的时候,会不会第一时间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坑了。当场你会怎么办?

  第二,如果你提前记忆了15段声音,会选择播放录音,还是听现场操作?

  我的观点,如果声音只是起到编号索引的作用,那么肯定是录音对参赛选手更公平——熟悉、稳定。如果现场的魔方操手稍微出点差错,和他们听得习惯的录音不一样,那么可能谁也完不成比赛。毕竟,是靠声音做索引,来关联魔方,然后再还原魔方。如果声音索引错了,绝不可能完成比赛。

  那么问题来了?现场请魔方操手摆弄魔方是要干什么?

  真玩“听音盲拧”,不需要这个设置,直接给两位选手带上耳机开听就好了。

  是不是思路又飘到【八】那里去了?或者,为了让我们嘉宾和观众也能听到魔方的声音?

  十一、胜负的结果和方法

  这是我学到得最多的东西。

  WCA的比赛是直接给结果,选手从结果用自己的办法还原,不知道打乱步骤,不可能做到逆序。

  这个比赛里,因为给了打乱公式,贾立平用了逆序。这种玩法,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魔方圈不接受,因为这是基础性默认规则,从来没有人这么玩过,这么玩就不是魔方圈的人。

  不玩魔方的人,已经被前面一层有一层的壳给搞得自己只想看谁更帅,也不动这个心思。

  很多评论为了教会我,打了大量比喻,比如爬楼梯vs坐电梯,跑200米弯道vs跑两点间距离,等等。我已经很明白了,也知道这是魔方比赛所非常不耻的事情。

  说句实话,我猜,贾立平的玩法,也许也突破了节目组的预期。作为比赛规则制定方疏忽掉了这一点。WCA的规则里没有写不许逆序,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打乱的,所以成了默认的行规。默认的啊!

  这个做法对于“盲拧”比赛来讲,的确过分了,不管是什么“xx盲拧”,核心词是盲拧。

  如果这是我在【八】里面瞎猜的【声音记忆+步骤记忆+还原操作】,贾的玩法就没有违规。但是,真要是明确的记忆还原比赛,可能就不需要恺俊出场了。这种叠加的记忆比赛,也许余彬晶更合适。

  十二、国际赛怎么办?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我也和广大观众一样关心。

  国际赛怎么办?国际赛是不是比标准盲拧?还是在外面加上一层、两层、三层壳?

  如果比记忆+盲拧,那么现在的这种加壳方法可以接受,因为总能找到双方都接受的壳。

  如果国际赛只比盲拧,那么现在所用的“听音”、“逆序”就对国际赛没用啊!还淘汰掉了特别牛逼的选手。

  毕竟,林恺俊是从那么多盲拧高手中PK出来的。

  林恺俊

  关于“听音盲拧”,想说的都在这了

  Cuber林恺俊

  承蒙各位喜爱和支持。这次“听音盲拧”赛果出人意料,很遗憾没能和王鹰豪站到最后迎战外国战队。这篇微博里我会尽量详细表达事情的来龙去脉,只希望《最强大脑》

  作为科学真人秀能够广听多方之言,而非把质疑声称作阴谋论,把质疑者称作造谣者,质疑本身也不会被一句简单的谣言止于智者击破。科学不怕质疑、欢迎质疑、经得起质疑。

  我将以有五年参赛经历的魔方选手身份提出我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12月18号录制完盲拧六人pk赛,负责魔方项目的导演跟我说1月8号要录制“听音盲拧”项目。名人堂的小宝孙亦廷称号是“辨音神童孙亦廷”,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要在20天内

  变成“辨音神童林恺俊”?打乱魔方的声音没有规律可循;在不知道魔方被如何打乱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通过听打乱的声音即时判断出它刚才被怎样打乱。无论哪个面在转动,

  无论哪个面被转动了多少度(顺时针转、逆时针转、还是转两下),在耳机里听起来都是一样的。

  录制前的十几天(至少在我参加元旦举行的西安魔方公开赛之前),导演让魔方操手@匆匆_cuber在录音棚里录制了50段打乱魔方的声音,每段声音对应一条打乱公式(打乱

  公式也叫打乱步骤,只不过把打乱步骤用字母的形式印刷在纸上,例如R2 B F' D2 B' L2 B' F L' R U B L' D' U' B R' B2 D' U2 R D就是打乱公式,R是right右边层,F是front

  前面层等,都是英语单词的缩写,单个字母例如B意味着后面层顺时针转动90度,单个字母加标点表示该层逆时针旋转,字母后面有2表示该层转动180度),最后导演挑选15条公式

  正式录制会用到的音频和打乱公式,在元旦前发到了我们的邮箱。这就是传说中的“赛前记忆”,也就是赛前对记忆素材进行记忆而非比赛时现场记忆。有的比赛项目因为现场记忆

  耗时较长,所以会改成赛前记忆;而记忆15个魔方完全可以在现场完成,稳打稳扎30分钟完成记忆。但是两位选手都已经提前十几天拿到了打乱公式,对于30分钟可以完成现场记忆

  的项目,导演不需要提前这么多天把打乱公式发给选手。盲拧考验的是现场记忆力,也是直接体现选手记忆能力的快速项目,提前十几天记忆的话选手已经对素材滚瓜烂熟、属于

  长时记忆了,和盲拧所要求的短时、临场记忆不相吻合,出入较大。那么为什么导演要把打乱公式发给两位选手呢——正规的魔方比赛,魔方的打乱公式不可以提前泄露,选手也

  没有任何机会在赛前得知打乱公式,提前把打乱公式泄露如同提前泄露高考试题,让选手/考生有了提前熟悉的机会,问题很严重。而把打乱公式发给选手,不仅仅是导演缺乏魔方

  比赛基本常识的体现,也是为了两个字——造假。“听音盲拧”项目有两个版本,原始版本是让选手辨别出某段打乱魔方的录音是多少号,然后科学助理把对应号码的魔方递到选

  手的手中,选手脑海里回忆起对应的魔方信息把魔方复原,也就是说这个项目原本是把音频素材作为匹配魔方的信号,比方说1到15号魔方分别叫小明、小红、小刚等等,然后选手

  可以把15段音频进行命名,这段音频有某某特征(例如节奏比较慢)那就叫它小慢吧;那段音频有某某特征(譬如跟我朋友的电话铃声一样很有摇滚feel)那就叫小明吧!当耳机

  里的音频符合“小慢”的特征,我就知道科学助理递给我的魔方也叫小慢,它的颜色分布是这样这样,我回忆起它的所有信息之后用对应公式复原它;这段音频符合“摇滚feel”,

  那我就回忆起我自命名为“摇滚”的魔方的特征,用对应公式复原它。实际上音频不一定是打乱魔方的声音,它只是一个“指令”,音频可以被替代为一首歌、一段古文朗诵、

  一个人的声音等等。因此不管音频素材是打乱魔方的声音也好、不同广场舞的音乐也好,都只是提示我们“这是几号魔方”的指令。换句话讲——这个项目的最优录制方式是,让

  选手提前记忆音频素材(上限是20天,第一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练习过“记忆音频”需要时间练习;第二是因为12月18号我录制完盲拧pk赛,到1月8号只有20天时间),给音频编

  个号码,而魔方则是录制现场才给选手记忆(现场记忆15个魔方稳打稳扎只需要30分钟,不会耽误录制时间),最后让选手把音频和魔方匹配起来,这段音频对应这个魔方,那个

  音频对应那个魔方,选手听到一号音频,就复原一号魔方;听到二号音频,就复原二号魔方。

  以上是“听音盲拧”的原始版本,其实挑选出可以和外国战队pk的盲拧选手有很多方法,直接比4x4魔方盲拧,5x5魔方盲拧、魔方克隆等等都可以,我也向导演提出过盲拧的

  多种玩法,节目组是为了创新,毕竟纯三阶盲拧项目的话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确实这个舞台需要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嘛!但最后节目组还是把“听音盲拧”项目

  敲定下来了。那“听音盲拧”的第二个版本是什么呢?第二个版本就是1月8号现场录制的版本,涉及“造假、夸大其词”。我很敬佩《最强大脑》的导演能够在四年时间内设计出

  这么多有趣的项目,我很认可“创新”或者说“渲染”,对平淡无奇或者观众觉得审美疲劳的项目进行渲染、包装一下,未尝不可,只要不触及底线——基于真实性、严谨性、科

  学性等等展现选手实力,是《最强大脑》应该坚守的原则和底线。1月8号的嘉宾是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姜振宇、郎平教练、大s。上场之前,对接我的导演在化妆间和我说,你待会

  在场上要跟嘉宾说,“我已经练习了很多年魔方,所以我只要听一遍打乱魔方的声音,我就能判断出这是哪一层转了多少度,从而想象出它的最终样子”之类的话。为什么说这种

  能力我没有、任何魔方选手也不可能有?魔方有六个面,每个面有三种转动方向,顺时针90度、逆时针90度和180度转动,通俗来讲就是“顺时针转一下、逆时针转一下、和转动

  两下”这三种方向。魔方不管哪一层在转动,声音听起来都是一样的,或者说差别小到无法辨认,更别说听出哪一层转动了多少度了。各位可以和朋友玩个游戏,你坐他对面,拿你

  的十根手指的任意一根敲击桌面,你猜他能不能听出你敲的是哪根手指?为了避免偶然性,请来它个十几回合。现场录制的时候,蒋昌建老师或者魏坤琳教授都没有交代我们两位

  选手已经提前十几天知道了音频和打乱公式,所有嘉宾和观众都以为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录音、也没有见过什么公式。观众和嘉宾以为的是,我们耳机里播放的是魔方操手现场打乱

  魔方而产生的声音——实则我们耳机播放的是十几天前邮箱收到的录音(录音是录下来的,和现场产生的魔方打乱声音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当我们提出要听一下我们不熟悉的某

  某号码的声音时,观众看到的是魔方操手现场对着麦克风打乱魔方、以为我们耳机里听到的是该声音;两位选手进行了450秒(15个魔方各30秒)的记忆,观众以为是我们是第一次

  见到这15个魔方长什么样子,其实是赛前记忆,现场的所谓每个魔方30秒时间记忆只是在假装我们第一次见这批魔方、第一次记这批魔方。

  因此在1月8号第一次录制“听音盲拧”节目时,观众所看到的和事实发生的完全不同。观众认为,两位选手在台上是第一次听到打乱魔方的声音,15个魔方长什么样子(打乱

  状态)我们也是第一次见以及第一次记忆。如果两位选手真的可以如节目组要求两位选手所谎称的那样——可以在不知道打乱公式的情况下,听打乱魔方的声音“推理”出具体的

  打乱步骤,那么贾立平的逆序还原法就有可能成立。什么是逆序还原?就是把打乱公式倒过来做,魔方是如何被打乱的,就倒着把它拧回去。前提是,如果我们两位选手真的可以

  “听出”魔方的打乱步骤,并且立刻记住原打乱+想出逆序还原的公式(逆公式),那么贾立平的逆序还原便是合理的。但实际上,我们两位魔方选手并不能在不知道魔方打乱公式

  的前提下,“听出”具体打乱步骤;更加不可能瞬间想出逆序打乱。

  逆序打乱和盲拧解法的区别是:想象你是一个特种兵,你的教官给你做测试,它秘密命令一群人把你“绑架”到深山老林,而你的考试内容是需要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逃出

  这个地方。逆序打乱就好比:这群人的其中一个,悄悄告诉你把你绑架过来的路线,你只要沿着这条路线回去就可以逃跑成功了,也就是原路返回。盲拧的解法和速拧解法完全不

  一样,盲拧需要选手现场记忆一个魔方的颜色分布和走位情况,然后用对应的公式复原魔方。“逆序还原”是一个伪命题,节目组承认逆序还原是符合规则的,那么节目组的做法

  便违反了几种东西。如果逆序还原是合法的,选手可以是没有魔方基础的人,例如台上的任何一位有wmc世界记忆大师头衔的人。魔方的打乱公式是22步,每一步用一个双位数代替,

  十位代表魔方的层、个位代表旋转的方向,例如左边层为1,如果左边层顺时针转动90度,那么便是11,;左边层逆时针转动90度,便是12;左边层转动180度,便是13。同理,右边

  层和其他层可以用2~6表示,转动的方向可以用1~3表示,结合起来便是13,、22、62等。对于没有魔方基础的人,如果他需要记住一个魔方的打乱或者逆序打乱,只需要22个图像,

  一共才需要18个编码,比记忆比赛中的数字记忆更加简单。制片人曾经在微博说过,这个节目是基于选手的真实性展现的,王鹰豪成不了王峰,王峰成不了王昱珩。没错,这就是

  这个舞台的好看之处,不同领域的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而“听音盲拧”项目考验的“听力”(实则是考验记忆音频的能力,所谓听力对于节目组来讲——指的是让观众以为我们真

  的可以像辨音神童孙亦廷一样,孙亦廷是通过听物体坠落的声音得知物体原高度,而我们则是似乎听魔方打乱的声音,得知具体打乱步骤,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和盲拧能力,

  如果节目组认为盲拧就是在不看魔方的情况下拧魔方,那节目组真的是redefine了盲拧。如果逆序还原也是盲拧、或者逆序盲拧也算是魔方复原法,那么任何没有魔方基础的世界

  记忆大师都可以把打乱的逆序版本背下来,然后复原魔方。魔方的打乱状态有4300亿亿种,魔方的本质和意义在于,当你不知道这是哪一个4300亿亿分之一的情况,然后用自己的

  知识复原魔方——这就是魔方的魅力之处,也是它的本质和意义。如果逆序打乱也是魔方复原法的话,按照节目组的话便是——这是规则的漏洞,而选手利用漏洞得到了优势则是

  符合规则的。我想指出的是,如果节目组不作假,不让我们谎称可以“在不知道打乱公式的情况下,现场听魔方打乱声推理出具体打乱步骤”,就不会提前把打乱公式给选手,不

  把打乱公式给选手,就不会发生贾立平逆序还原的bug。《最强大脑》是选手和选手之间比赛的仲裁者,我希望我的对手能够遵守应有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不钻规则的漏洞,更

  希望节目组能从根源解决问题——不作假,就不会有后续的所有事情。

  《最强大脑》是一个了不起的舞台,也是选手展现自己能力的大好平台。选手可以不必再匿技藏身,有的领域也慢慢变得为人熟知。这个舞台需要创新,我们也赞同创新,但

  创新不能违背一个领域的基本常识,不能触及科学真人秀应该死守的“科学性、严谨性、真实性”原则。让选手谎称拥有我们并没有的能力、让doctor魏也配合节目组背书,是在利用

  观众对节目的权威的信任,歪曲科学。探索科学的路上总有人犯错误,但科学不怕质疑、欢迎质疑、经得起质疑,如果试图在观众面前隐瞒节目组造假的事实,那么便不仅仅是“创新”

  的问题了,而是过度神化选手、弄虚作假。

 
 

  对盲拧魔方淘汰赛的说明

  魏坤琳

  刚看到选手林恺俊的长微博,提到了一些关于我的内容。

  “现场录制的时候,蒋昌建老师或者魏坤琳教授都没有交代我们两位

  选手已经提前十几天知道了音频和打乱公式,所有嘉宾和观众都以为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录音、也没有见过什么公式。”

  “让doctor魏也配合节目组背书,是在利用观众对节目的权威的信任,歪曲科学。探索科学的路上总有人犯错误,但科学不怕质疑、欢迎质疑、经得起质疑,如果试图在观众面前隐瞒节目组造假的事实,那么便不仅仅是“创新”的问题了,而是过度神化选手、弄虚作假。”

  我觉得我有义务正面回应一下。

  1)对规则的争议,和科学性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歪曲科学”。不要提什么科学欢迎质疑的问题:这个是对规则的质疑,不是对科学的质疑。讲话要严谨。

  2)“探索科学的路上有人总犯错误”,这句话没错:我们做科学研究的总犯错误,只要推翻错误才能让科学前进——但是,这和魔方比赛有啥关系?电视节目并不探索科学,拧魔方也不会。这一关联未免牵强。

  3)在魔方比赛中加入听音的环节,是否合理?当然合理。提前让选手记忆魔方(包括声音),能从声音听出来是哪一只魔方,这个是展示你们对

  魔方的专业技能。有点类似修车工听引擎的声音,就知道是哪一种车型一样。拧魔方比别人快,也是专业技能,这个大量练习的结果,也算是最强大脑舞台上经常衡量的能力。

  首先,最强大脑的每一个项目都试图加入对大脑不同能力的挑战,比如记忆选手要考验视觉辨识能力(手影舞、炫彩之渊,还有很多),而数独选手可能要考验视觉表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盲玩数独)等等——那么,为什么魔方项目中不可以加入一点考验魔方专业技能和听觉的考验?

  这在项目设计上完全没有问题,因为:

  第一,这是对选手能力的多方面考量,我们当然想多考验选手的不同能力。比如设计成在水下拧魔方。为什么以前的选手都能欣然接受,而这一次却要质疑一直以来的设计项目规则?

  第二,考验多种能力,可以让项目的观赏性会更好。难道记忆项目就只能墨守记忆国际大赛的规则,比如比赛记忆一串随机数字?那你看过的铜人茶馆、二维码、指纹识人等等精彩的节目不会存在。背一串数字观众都可以睡着,好不?

  4)我赛前就知道双方选手都提前背了魔方的初始条件和声音,这个应该节目中也有交代。这个是规则定下的,但是具体什么时候两位选手拿到素材,我不清楚。但是,“公正性”要这么保证:一是选手同时拿到,二是双方都认可这个规则。这个有疑义么?

  5)贾立平用了“逆序”的方法,我个人认为不妥,但是我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因为这个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就把这个归于作弊,而且这个今天节目上有专门的短片来说明。就像一道题有多解一样,同一个挑战有不同方式来完成,只要在规则制定范围之内。比如,王昱珩对日本的原口证一战,需要识别和挑出扇子,虽然比赛的形式更像是一个记忆项目,但他用的是视觉辨识的方法——但是能因此说王昱珩作弊么?他是在双方都认可的规则之下完成的挑战。

  6)贾立平的做法,我觉得有点诧异,这不是项目设计的初衷。所以,赛后我就要求重赛,而且要求重赛用常规的盲拧手法,这个应该是对“合理性”能做的最大努力了。但是,如果双方选手在答应重赛的情况下,中间的一方把所有人都晾那里2个小时,我还能做什么?

  7)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应这些争议?一个基本原则:在电视节目播出之前,怎么能剧透?更不能用自己的视角和立场去引导舆论。这点基本的礼貌和原则总要有吧。

  8)现在节目时长大大缩短(广电总局规定为90分钟),所以每一位嘉宾的口号性语言(还记得陶子的和梁东的么?)都被剪了。所以,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一个字都没变。

  关于“听音盲拧”的详细说明(二)

  魏坤琳

  一、关于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盲拧魔方需要“记忆”和“快速拧”两个要素——后者是关于魔方的“专业技能”,包含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以及手部动作协调能力。先记住这一点。

  (2)就像我前面强调的,《最强大脑》上面的大多数项目都考验多种能力。这是挑战选手、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脑力潜力的有效方法 。这次魔方项目的设计也一样。同时,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必然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否则不会有4季以来令人叹为观止的节目呈现)。

  事实上,是魔方界的专家先提出了“听音盲拧”的项目,科学家团队认为这包含了记忆和速拧两个要素,所以同意了这个比赛方式。

  (3)最重要的一点:节目组征求了贾立平和林恺俊的意见,两位选手均认同项目规则,没有异议。规则的修订确定是一个过程(比如到底比多少个魔方,是从一个大数目到最终的15个),是在双方选手的不断确认下,才能完成。这个确认的过程都记录在案。我认为,不能因为输了比赛,就再跳出来说比赛规则从一开始就不合理 。如果是规则执行出了问题,那么执行的时候解决问题就好。

  二、关于比赛中“逆序还原”的问题:

  (1)在比赛中,我坐在舞台最右边,因此只能看见林恺俊的手部动作,看不见贾立平的手部动作。在第二轮中,两人都对了,虽然林恺俊先启动,但是贾立平居然率先解开魔方(14秒左右),这让我疑惑。因为我知道两人平均手速上是有差别的。所以捱到节目录制一结束,我就与节目组重新观看录像(记住,我的视角看不见贾立平的手),确定贾立平采用了其他手法。

  (2)我们与贾立平沟通,贾立平也告诉我们他采用了“逆序还原”的方法。而且在盲拧结束后,现场有魔方选手向节目组反映贾立平使用了逆序 。因此,节目录制结束后,连夜开会。虽然这是一题多解,但是,由于这一做法违背了项目设计的初衷,我正式建议重赛。

  “要求重赛”是我动用了作为科学评审的特权,要求栏目组为了公平起见,采取的补救措施。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作弊,因为只要在规则之内,就是可以允许的。我认为,比起“作弊”,更为准确的描述是:项目设计有漏洞,可能被选手钻空子。

  (3)针对这一设计漏洞,我们也做了补救:要求在重赛中,禁止“逆序还原”。这得到了两位选手的认同。

  注意:重赛的规则确认也是一个过程,包括“从1:0还是0:0开始”,都是经过了双方选手的确认和同意,否则根本无法开始。事实是:双方都对重赛的规则表述认可,同意1比0开局,并由3局增加为5局。双方还根据此规则完成了彩排。

  (4)但在正式比赛时,林恺俊不仅没有在约定时间到场,而且还长时间无法联系上。后来联系上后,裁判问他为什么不到比赛现场,林恺俊说必须0比0开始。裁判问,林原来是同意重赛的规则的,为什么现在又改了?林说,他后悔了。在对手贾立平已经记忆好新的一组魔方并准备比赛的时候,突然说后悔要再修改规则——如果你是作为主持比赛的节目制作组,你该如何说服贾立平?(注意:规则制定是要双方同意,是要很长的时间的准备,不是说改就改。)

  三、关于比赛双方的表现:

  从现场表现来看,通过对比赛细节的分析,无论是第一局,还是第二局,贾立平的长时记忆都强于林恺俊。

  第一局,贾立平和林恺俊的记忆提取时间(从听音到开始盲拧)分别是14秒和20秒。而且从“林恺俊第一轮的未能成功还原魔方”可以看出,林恺俊即使用了更长的时间来记忆提取,他的提取还是错误的。这一局林的失利,是记忆提取的问题,很显然和贾立平是否逆序毫无关系。

  第二局,贾立平的记忆提取花的时间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林恺俊的记忆用时显著减少(从20秒变成了14秒),但是,这也给林恺俊带了巨大的隐患,他的复原时间是19秒,低于他在最强大脑晋级赛的盲拧时间(大约14~16秒——扣除观察时间,只算盲拧时间),这说明第二局中间林恺俊虽然极大地缩短了记忆提取时间,但是因为长时记忆的不稳定,影响了他后面的盲拧速度。这是我对林恺俊比赛中表现的分析:在有很多长时记忆负荷的时候,他的盲拧部分表现不稳定。因此他对自己并没有绝对的信心——“他没有绝对的信心”是我的推测,且是本文中唯一属于“我推测”的部分。我的推测源于什么?源于他在最后时刻要求改从0:0开始,我不知道这一举动是否源于他的信心不足。

  四、关于《最强大脑》的“黑幕”:

  《最强大脑》已经做了4季,如果硬要说有黑幕的话,我可以透露几个:

  (1)尽量逼出选手做到最好,所以项目尽量体现多种大脑能力综合,。

  (2)新老选手一视同仁。即使是人气极高的选手,如果比赛输了,就是输了——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看见了。也不可能、也做不到为了收视率去干预竞赛。

  (3)规则设定:晋级赛的时候,参考各种脑力比赛的专家的意见;PK赛的规则要比赛双方认可。

  (4)具体项目的设计,我们不照搬国际标准比赛的规则。我们不用国际记忆大赛的规则,不用数独比赛的规则,不用心算大赛的规则,也不用魔方比赛的规则。我们当然可以用他们的选手,但是要用《最强大脑》自己的规则。4年来都是这样,下面每一场比赛还是这样。喜欢标准比赛的观众,请去参加和收看国际标准比赛。

  五、关于我自己:

  (1)我站在节目组和选手中间,不偏袒任何一方。节目组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只要被我发现,我肯定会提出意见。我对节目组的批评,比你能想象到的更多,节目组几年来都知道我是刺头。不少选手也知道:我会站出来,为他们争取权益。

  (2)即使科学家团队再努力,再严格的把关项目,我们也没法把控所有的细节,因为从设计到拍摄中间有很长的时间,要涉及太多的人和物。 但是,如果拍摄的时候,我发现有什么不对的,我会当场提出。比如以前在舞台上我觉得选手还可以更强、或者挑战太简单,我会直接提出加试。再比如,这次魔方比赛,下了舞台了解了情况后,我就决定要重赛。

  (3)很多人说“我被节目组收买“——我的确从节目组拿劳务费,这是对我的劳动尊重。但是,要收买我比较困难。第一,就这点劳务费,太少了 (此处@最强大脑)。第二,节目的收视率高低和我的劳务费没关系,我也不关心收视率。我关心的是做更多更好的科普,关心更多人喜欢脑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4)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王昱珩输给小度,网上就说我被百度收买(居然把人气最高的选手给牺牲了!);这次盲拧魔方,我又被栏目组收买了(居然这次变成要保住贾立平这个人气高的选手!)。所以,“科学家被钱收买”就是万能答案么?还能不能有点更合理的解释?

  (5)我不靠节目或者曝光率谋生,这一点很重要。这让我能更好地站在中立的立场去判断。讲事实,说道理,理性思考,这是我的行事原则。4年来自始至终,未来也将如此。请大家不要急着站队,先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利益相关方的观点,然后自己下结论。

  贾立平

  感谢大S,柯洁大魔王,姜振宇老师,郎指导,很荣幸有机会见到你们。感谢所有善良的人,世界因为你们才更美好。感谢愿意花精力在我这里的朋友们,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希望不要因为我影响你们自己的心情。好好的,开心就看,不开心就看点别的开心的。

sports.sohu.com true 搜狐体育 https://sports.sohu.com/20170301/n482061317.shtml report 18240 相信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看到台上节目组操手在刷刷声响的拧魔方,两位选手闭目凝神聆听,随即也充满信心飞速拧着魔方,那一刻令人感到多么神奇。但事后才知道,选手听
(责任编辑:于博 US026)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